学习理财博客空间

理财鱼

您现在的位置是:理财鱼 > 理财方法 >

理财方法

2022,中国互联网云厂商走到哪了?

发布时间:2022-04-27 07:46理财方法 评论

“中国互联网云厂商未来或许会走出‘半个AWS(重运营)+Oracle+Saleforce’的模式。”一位行业人士告诉我们

2022年,中国互联网云厂商的路不好走。

最明显的信号来自人员调整。伴随着外部环境的愈发收紧,国内互联网云厂商在TO B业务上的发力越发收紧,与之同步的是各个大厂或多或少都陷入了裁员风波。

“阿里云中国区总裁任庚(M6)将离职,该职位由阿里云中国区副总裁黄海清接任,统管中国16个战区。”

不仅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也都在不断将触角收缩回自己原本的主营业务。一个普遍认同的观点是,互联网企业都在重估TO B业务——重估的重点在于需要在TO B业务上花几分力?以及之前的TO C打法是否还可以延续?

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国内各个云厂商保持了高速且亮眼的增长,这种从0到1的业务增速带来的是人员和资源的双向倾斜,从事业部的人员流入到企业高层在公开场合的屡屡站台,TO B业务似乎已经成为大厂应对未来十年的另一个基本盘。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数据是最佳例证。

一个大概的数据是,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国内各个云厂商的增速就在迅速降低,这种降低不仅在TO B业务的营收层面,更在不同产业项目的推进速度上。

比如阿里云,从2022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来看,其一季度收入同比增长29%,增速首次跌破30%;腾讯云的业务合并在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业务中,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业务2021年一季度增速为47%,但四季度下滑至25%;华为云同样如此,尽管其在政企市场有天然优势,但在各方面因素影响下,尽管其未公布季度收入增速,但其年收入增速已从2020年的168%下滑至2021年的30%。

几个鲜明的问题是,中国互联网云厂商未来会怎么走?对于生态、自营以及业务上的发力,是否还会沿袭过去两年的大手笔?以及其在未来十年的中国数字经济中承担的角色到底应该是怎样?

短暂的修养调整之后,一个新的更良性的发展蓝图在缓缓开启。

01 重估互联网云的“健康度”

中国云业务的“健康度”正在被重估。

上世纪80年代,海外市场已经开启了信息化建设,2000年之后,数字化开始萌芽,2012年之后云转型开始。起步早、时间长,是其在全球占领高地的重要原因。

也正是源于此,使得海外IT市场的产业标准化和成熟度高于国内。

相比之下,2000年的中国市场信息化尚未走完,2016年以后政府、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便被“拔苗助长”式地推向了以云为核心的数字化转型。

于是,在不同产业基础下,市场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差异化。最为明显的是,不同的产业基础下还形成了不同的IT支出结构。

一组国际研究机构Gartner 2022年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IT支出结构中,硬件占31%、服务占15%、软件占4%。而从全球IT支出结构来看,硬件占比19%、服务占比28%、软件占比14%。

形成这种格局的原因是,中国市场由于整体处于云转型的中前期,硬件厂商市值、营收普遍高于软件厂商。除了云厂商步伐相对较快,国内软件厂商的转型没有快速跟上。

根据知名市场分析公司Synergy Research Group发布的2021年全球IT企业营收Top10的排名来看,仅有一家华为位列其中。

另外,中国市场的云转型速度相对较慢,政府、电信、金融行业,习惯于部署混合云、私有云成为IT支出的主要需求方。

然而,政府的服务商中标,服务器、存储硬件的采购都是分散的,从前期到后期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专人实施搭建,且需要付出相应成本。

混合云、私有云部署则意味着云厂商要针对每一个客户设计技术架构。云基础设施无法跨企业、跨部门来实现过去设想的规模效应。在过多总集项目下,弊端逐渐显现,那就是容易掉入“边际效益递减,增收不增利”陷阱。

对于中国的云厂商来说,这并不是健康的发展路径。

就当下的云厂商来说,要想站稳脚跟,寻求更大的增长空间,强化SaaS+PaaS产品在交付之中的占比,提高利润率,是当下的首要任务。

进入2022年之后,正在形成的几个共识是,云厂商正在逐渐明确自营产品在总包中的销售比重。根据公开资料显示,部分云厂商已经把该比例上调至50%。

其次,云厂商开始明确托管类产品,如数据库、中间件、数据智能等PaaS产品在自营业务中的比重。

另外,云厂商开始注重构建生态能力,供给端PaaS、SaaS伙伴可以在云上为客户提供应用工具。需求端的企业客户可以利用工具增效降本。生态繁荣既可以让云厂商分发SaaS应用获得10%-20%的抽成,也会使上层应用爆发进一步带动用云量。数字化“飞轮效应”将因此形成。

有所为有所不为,中国云厂商调整架构,为自身产品做“加减法”,已是大势所趋。

02 下半场,走出互联网的怪圈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中国互联网产业发达,对公有云的需求和消耗巨大,这也是中国公有云公司起家的最大优势。多年下来,互联网市场依然是云厂商收入占比最大的板块。

目前,阿里云互联网客户在总收中占比48%。2019年以前,阿里云、腾讯云的互联网收入在总营收中占比更是在70%左右。

2020年疫情后,互联网增长见顶,企业用云增幅放缓。而“新基建”等政策促使中国各级各地政府和大型企业加大加快数字化转型力度,也让云厂商加快了政企市场扩张步伐。

CCW Research的研究结果表明,2019年中国政务云市场规模为446.6亿元,相比2018年的增长率为38.3%,预计2020年政务云市场预期将达到583.3亿元。未来5年政务云市场将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2024年预计市场规模将达到1512.4亿元,年均增长率将达到27%。

可见,在过去几年里以及未来,政企客户都将是云计算大厂的主要营收来源。

然而,中国政企市场的游戏规则和互联网市场并不相同。To B、To G需要更深的战略定力、更强的组织能力和更灵活应对市场规则的能力。

水电式服务、即开型服务、顾问式服务以及专业代维代管是互联网企业客户云服务的主要需求。

不同于互联网企业,政企客户以可靠性、安全、可伸缩作为云解决方案的主要特征。

具体的表现是,在政企的业务中,政企客户通常首先需要立项招投标,随之扩容其他项目。由于注重政策合规、数据安全,通常偏好混合云、专属云、私有云服务。

由于这类订单通常金额较高。云厂商需要采取“集成模式”,联合生态伙伴整合内外部的PaaS、SaaS服务,构建包括前期咨询规划、中期落地实施、后期运营运维的合作生态。

可见中国政企市场的成长性低于互联网市场,而经营难度却远高于互联网市场。大型政企客户实际情况各自不尽相同,需求也不尽相同,需要一对一个性化定制策略和服务,这背后意味着巨大的资源投入和时间财务成本。

这也意味着,云巨头无法在中国政企市场低成本复制互联网市场的解决方案。

对于长期深耕于互联网企业客户的中国云巨头来说,这无疑是很难迈出的一步。加之在在宏观经济、监管环境的作用下,这个短板逐渐被放大。

因此,中国云厂商需要跳出互联网的怪圈,以真正实体经济的模式去服务企业。

透过这层迷雾,在看当下云厂商的“排兵布阵”,其中奥秘愈发清晰。

以阿里云为例,通过黄海清以及蔡英华的履历来看,前者曾在Dell、IBM、Oracle 等公司任职;后者则是前华为EBG中国区总裁。

共2页: 上一页下一页

>相关《2022,中国互联网云厂商走到哪了?》内容:


1、 小K播早报美股大跌下科技股跌幅居前 歌尔股份2022上半年净利预增20-40%

《科创板日报》(上海,王古锋)讯, 今日科创板早报主要内容有:国家烟草局发布电子烟有关企业境内外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进行前置审查的实施细则;容百科技拟与卫蓝新能源在全/半固态电池和材料领域深度合作;杉杉股份拟投建年产3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继续阅读】


2、 巴基斯坦孔子学院班车遭恐怖袭击 中国外交部表

理财鱼小提示:外交部发言人就卡拉奇大学孔子学院班车遭遇恐怖袭击答记者问 问:据报道,卡拉奇大学孔子学院班车遭遇自杀式恐怖袭击,请你介绍有关情况和中方采取的应对措施。 答:4月26日下午,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孔子学院班车在校内遭遇自杀式恐怖袭击。目前已...【继续阅读】


3、 中国概念股周二收盘多数下跌 新能源车股普跌小鹏汽车跌逾6%

金融界4月27日消息,投资者等待大型科技公司企业财报,同时美联储激进加息可能导致经济衰退以及俄罗斯官员有关核战争威胁的言论引发市场恐慌情绪,美股全线重挫,道指跌近800点,纳指跌幅近4%,创2020年12月以来新低;特斯拉收跌逾12%市值蒸发1200亿美元...【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