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理财博客空间

理财鱼

您现在的位置是:理财鱼 > 银行理财 >

银行理财

国家气候中心王国复:一些地方将夏秋连旱,川渝等要警惕旱涝急转

发布时间:2022-09-06 07:57银行理财 评论

9月1日18时,中央气象台将持续多日发布的气象干旱橙色预警降为黄色。截至9月4日18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气象干旱黄色预警。8月30日18时,中央气象台解除高温黄色预警,南方大范围持续性高温天气基本结束。与此同时,“渴了”太久的长江流域终于迎来降雨。气象专家提醒,未来一段时间,川渝等地要警惕因旱涝急转而产生的次生灾害风险,加强防范。

今年夏天,国内经历了极端高温天气和长江全流域大旱。未来,“北涝南旱”是否将成为国内的新常态?随着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今后对气象灾害的预报与预警是否更具挑战?围绕相关问题,近日,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主任王国复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

国家气候中心王国复:一些地方将夏秋连旱,川渝等要警惕旱涝急转


王国复。图/受访者提供

未来中国干旱事件频次、强度或增加

中国新闻周刊:针对今年严重的长江全流域大旱,今年8月,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布气象干旱预警,这也是自2013年后,中央气象台再次发布气象干旱预警。这次发布干旱预警的背景和主要决策考量是怎样的?在你看来,预警是否及时?

王国复:干旱是一个缓慢发展、逐渐演变的过程,必须具有持续性。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局部降水,但中央气象台要监测的是大范围干旱的整体演进形势,不仅和高温少雨有关,也和下垫面具体情况有关。因此和高温相比,干旱背后的影响因子更多,更复杂,发布干旱风险预警的难度也更大。2019年时,长江中下游干旱也很严重,但当时气象部门就没有发布全国性预警。对照干旱预警标准,今年入汛以来,我们一直在密切监测干旱的发展。坦率说,有近半个多月每天都在酝酿和权衡,是否要发预警、何时发。目前来看,这次干旱预警发布还是比较及时的。

中国新闻周刊:今年大范围干旱形成背后,有气候变暖的全球大背景,而大气环流异常是造成长江中下游及川渝地区干旱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中国气象灾害表现出哪些特点?

王国复:全球气候变暖提高了极端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气象灾害呈现出长期性、突发性、巨灾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季风气候和大陆大洋的地理条件又决定了我国是气象灾害严重的国家。所有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比70%以上。去年发生的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更是让人们加深了这一印象,其直接经济损失1200.6亿元,受灾人口覆盖150个县(市、区),共有1478.6万人受灾;因灾死亡失踪达398人。

中国新闻周刊:研究表明,未来中国南方的极端干旱事件风险可能进一步增加。极端气象灾害的频发,是否意味着我国对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预测和预警更加困难?

王国复:未来中国干旱事件的频次、强度和持续时间可能会增加,这是一个总趋势。但也存在区域差异,一些传统的干旱区,如西北地区逐渐暖湿化,而非传统的干旱区则开始变得更加干旱,这些都是新的区域气候变化特征,也是气象灾害风险分布特征。除干旱以外,还需要警惕其他极端气象灾害事件,比如高温和暴雨。以暴雨为例,近几年,像郑州“7·20”这类短期极端强降水越来越多。这类极端强降水一方面造成了重大灾害,另一方面由于时间太短、强度过大,也无法进入地下水循环,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因此水资源循环利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都将受到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给气象灾害风险的监测、识别、预警和防御,主要带来两个挑战:一是气象灾害事件的发生具有更大不确定性,这需要我们在不同尺度、不同精度上加强灾害风险的监测识别和影响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更及时、准确的预警;二是增加了防灾减灾的难度。因此,现在需要建立新的模式、使用新的方法,来面对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带来的新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挑战。

国家气候中心王国复:一些地方将夏秋连旱,川渝等要警惕旱涝急转


8月25日,重庆嘉陵江露出干涸的河床。图/人民视觉

灾害风险管理要统筹专业判断,

以待决策

中国新闻周刊:具体有什么样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来应对未来的气象灾害?

王国复:像今年的高温,国家气候中心监测评估显示,从6月13日开始的区域性高温事件,其综合强度已达到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这里的“综合强度”是一个很新的提法,以前没有这种表述,这意味着综合考虑事件的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和平均强度,是一个多维度概念。这其实暗含了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的内涵。

所谓新模式,其内核就在于“三个转变”。2016年12月1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意见》,提到要努力实现从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的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对气象部门而言,“三个转变”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从单纯的气象要素预报、预警,向灾害风险管理转变。

“风险”主要强调的是灾害损失及其不确定性。传统上,我们的工作就是评估气温、降水等不同的气象要素变化并研判未来趋势。但现在,灾害风险面向的是一个个具体的承灾体,即遭受灾害影响的主体,主要指人类自身或其生存的环境和拥有的资源。

灾害风险的科学内涵是自然灾害事件对人类社会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影响,由两个因素决定:一个是自然因素,另一个是它影响的对象。雨落下来,不能构成气象灾害风险,更关键的是看雨落在谁头上?同样是暴雨,落在沙漠和海上,和在超大城市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截然不同。

现在,中央气象台更关注的是“基于影响的预报”,在关注对象上发生了重大转变。新的方法聚焦于“灾害天气产生了什么影响”?即承灾体和灾害事件、灾害过程,其中灾害事件包括事件强度、持续时间和影响面积,这些都是动态变化的,要结合不同的承灾体信息具体分析。

从2020年起,在国务院普查办的统一领导下,中国气象局在国家-省-市-县四个层级分别组织开展了第一次全国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在普查工作基础上,国家气候中心建立了客观化、定量化和精细化的综合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模型建立的关键在于不同致灾因子权重的选择。一种灾害可能有上百种致灾因子,且不同地区减灾救灾需求不同,有些地方可能更关心大风,有些地方对温度格外敏感。致灾因子权重选择必须具体到县域一级,这就是为何风险普查也必须落实到县域尺度。

中国新闻周刊:综合气象灾害风险普查以及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主要是什么?

共2页: 上一页下一页

>相关《国家气候中心王国复:一些地方将夏秋连旱,川渝等要警惕旱涝急转》内容:


1、 加科思-B(01167):KRAS G12C抑制剂JAB-21822于中国的II期关键性临床研究获药品评审中心批准

智通财经APP讯,加科思-B(01167)发布公告,KRAS G12C抑制剂JAB-21822用于二线及以上治疗带有KRAS G12C突变的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患者的II 期关键性临床研究已于2022年9月5日获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评审中心(药品评审中心)批准。关键性研究取...【继续阅读】


2、 国家多次强调政府坚持过紧日子,有何深意?

财政收支矛盾加大背景下,近期国务院多次强调政府要坚持过紧日子,以保民生,让老百姓过上稳日子。近日国务院开展第九次大督查,督查内容包括核查一些地方“三公”经费不减反增等问题。 多位财税专家告诉第一财经,近些年政府过紧日子成效明显,已经是国家...【继续阅读】


3、 行业报告:印度充当“俄油中转站” 超三成石油制品流向西方国家

根据石油运输监测机构Petro-Logistics公布的一份最新报告,俄罗斯石油正通过加工成石油制品的形式,经印度运往美国及其他对俄实施制裁的西方国家。 财联社9月5日讯(编辑 周子意) 根据石油运输监测机构Petro-Logistics上周公布的一份最新报告,俄罗斯石油...【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