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理财博客空间

理财鱼

您现在的位置是:理财鱼 > 理财方法 >

理财方法

“持有”与“买入”,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发布时间:2021-06-28 17:17理财方法 评论

  一个重大的投资理论问题

  有一个读者A在新券商那里开了户 , 给我留言 。

  读者A : 有没有办法把原来账户里的股票转托管 ?

  我 : 转托管只有深市的票能办 , 而且很麻烦 , 你先卖再转资金再买不就完了 ?

  读者A : 我这股票套了几年了 , 我舍不得割肉 …… , 算了 , 我还是不开户了 ……

  我 : ! @#¥% ……

  后来 , 又有一个读者B问了类似的问题 , 只是这个股票他持有了几年 , 处于大赚状态 , 我还是建议他先卖后买 , 他爽快地答应了 , 可过了一个多月 , 他告诉我 :

  读者B : 这个账户我亏了几十万 , XXX股票卖了之后 , 一路向上不回头 ……

  我 : 啊 , 我不是建议你先卖后买吗 ?

  读者B : 我看公司已经涨了一两倍了 , 买不下手 , 想等跌下去一点再买回来 ……

  我 : ! @#¥% ……

  不过 , 读者B的说法未必没有道理 , 有一个经典的投资理念 : “ 买入要有安全边际 , 持有可以有一定的估值容忍度 ” —— 否则稍微涨个10%就无法持有了 。 按照这个原则 , 读者B的股票处于无法买入但可以持有的阶段 , 出于安全边际的意识 , 放弃了买入 , 好像也没有问题 。

  有人说 , 不对啊 , “ 买入要有安全边际 ” 是指新买入 , 而读者B是卖了之后立即买回来 , 跟新买入不同 , 跟 “ 持有 ” 是一个道理 。

  听上去有道理 , 但 “ 持有 ” 和 “ 买入 ” 真的不一样吗 ? 不妨先做一个判断 :

  甲 : 手中持有股票A , 研究了股票B之后 , 决定继续持有股票A

  乙 : 手中没有股票 , 研究了股票A和B , 决定买入股票A

  假设他们的资金完全相同 , 请问 , 从他们分别决定持有和决定买入后 , 收益是否完全相同 ?

  答案当然是完全相同 。 所以从纯粹的投资收益上说 , 持有和买入并没有什么不同 , 它们都代表你放弃了其他机会 , 付出了完全相同的机会成本 , 不应该有两套标准 。

  有人觉得不用纠结 , 只要能赚钱就行 , 但是 , “ 持有和买入是不是一样 ”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 它与投资中常见的几个重大问题息息相关 :

  价值投资与长线投资到底是什么关系 ?

  如果一家公司一年完成三年的涨幅 , 到底要不要卖 ?

  持有对估值的容忍度到底有多少 ?

  本文就从 “ 持有 ” 与 “ 买入 ” 的区别入手 , 分析这几个价值投资中的重大理论问题 。

  02

  损失厌恶与禀赋效应

  先说结论 , “ 持有和买入 ” 在传统经济学中是一回事 , 但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 , 又不是一回事 , 而影响我们投资行为的 , 更多是行为经济学 。

  “ 持有和买入 ” 的区别 , 首先要从 “ 损失厌恶 ” 开始说起 。

  假设你今天早上出门上班时的 “ 心情满意值 ” 是100 , 忽然 , 你捡到一个大皮夹子 , 里面有100元钱 , “ 心情满意值 ” 迅速上升50% , 达到150 ; 可是乐极生悲 , 你迟到了 , 扣工资100元 , “ 心情满意值 ” 下降50% , 变成75 。

  一得一失 , 钱没有任何变化 , 但 “ 心情满意值 ” 却从100变成75 。

  有人会说 , 这个计算有问题 , 为什么 “ 心情满意值 ” 不是加减某一个值呢 , 如果那样算 , “ 得而复失 ” 就没有任何变化了 。

  这就问到点子上了 。

  好比同样是捡到100元 , 一个百万富翁和一个乞丐的感觉完全不同 , 我们拥有的东西是我们价值判断的基准 , 所以 “ 心情满意值 ” 的变化不是加减某一个值 , 而是乘除一个比例 。

  上面的例子证明了 “ 决策心理 ” 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 “ 损失厌恶 ” : 得到一样东西的快乐 , 通常小于失去一样东西的痛苦 。

  “ 损失厌恶 ” 的一个常见心理 : 我们宁愿放弃新机会去维持现状 , 也不愿承受万一失败的痛苦 。 如果你持有股票A , 在研究股票B后发现如果只是略好一点 , 我们也不会换成股票B 。

  这就是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查德•塞勒教授的研究 —— “ 禀赋效应 ” : 当你拥有一样东西之后 , 你对这样东西的评价会高于你没有拥有它时 。

  “ 禀赋效应 ” 对于投资行为的影响非常之大 , 它可能让我们放弃更好的新机会 。 当然 , 大部分投资者在发现明显的好机会时 , 也会换股 , 那么到底 “ 禀赋效应 ” 会多大程度地影响我们的判断呢 ?

  03

  禀赋效应造成的可持有区域

  理查德•塞勒教授在说明 “ 禀赋效应 ” 时 , 做过一个实验 :

  他先展示了一批咖啡杯 , 再把学生分成三组 , 第一组 “ 卖家组 ” 每人得到一个 , 并要求他们卖掉这个咖啡杯 , 第二组 “ 买家组 ” 的任务是向卖家买这个咖啡杯 , 第三组 “ 自由组 ” 可自由选择 “ 拥有一个杯子 ” 或 “ 得到同价值的一笔钱 ” , 然后让三组人分别给咖啡杯标价 。

  结果 , “ 买家组 ” 估价的中位数是2.87美元 , “ 自由选择组 ” 学生的估价3.12美元 , 两者相对接近 ; 但 “ 卖家组 ” 对咖啡杯的估价中位数为7.12美元 , 高出一倍多 —— 再一次证明了 “ 拥有什么 , 就高估什么 ” 的 “ 禀赋效应 ” 。

  理查德•塞勒等经济学家的很多实验中 , 都出现过大约2∶1的比例 , 于是得出 “ 禀赋效应 ” 的 “ 损失厌恶系数 ” —— 两倍获得的快乐才能抵消相同损失的痛苦 。

  当然 , 考虑到咖啡杯是实物商品 , 人会投注更多的情感 , 而股票是虚拟金融 , 人的判断会更加理性 , “ 禀赋效应 ” 会更弱一些 —— 假定 “ 损失厌恶系数 ” 为1.5倍 。

  这代表 , 只有在股票B的评估价值在股票A的1.5~2倍以上时 , 你才会考虑换股 。

  回到 “ 买入要有安全边际 , 持有可以有一定的估值容忍度 ” 这句话 , 实际上是将股票按赔率设定两个点 : “ 正常估值位 ” 和 “ 高估位 ” , 按这两个点把股份分成三段 : 可买入的价格段 , 可持有的价格段 , 可卖出的价格段 。

  

“持有”与“买入”,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如果损失厌恶系数为1.5 , 即高估位是正常估值位的150% , 如果10元是正常估值 , 那么15元以上就是高估区域 , 10~15元的区域就是 “ 禀赋效应造成的可持有区域 ” 。

共3页: 上一页下一页

>相关《“持有”与“买入”,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内容:


1、 存折又开始火了?大批年轻人“扎堆”去银行办理,到底发生了啥?

理财鱼小提示:存折又开始火了?大批年轻人“扎堆”去银行办理,到底发生了啥? 中国老百姓爱存钱是出了名的,资料显示,我国居民存款高达100万亿,人均存款达到了7万元。不过,真正把钱存在银行里面的,主要还是中老年人,因为中老年人收入稳定,各种生活压力也...【继续阅读】


2、 南极电商(002127.SZ)拟收购TBH GLOBAL持有的部分商标及百家好100%股权

格隆汇12月26日丨南极电商(002127)(002127.SZ)发布公告,2021年12月26日,公司召开了公司第七届董事会第七次会议、第七届监事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收购TBH GLOBAL CO., LTD持有的部分商标及收购百家好(上海)时装有限公司100%股权的议案》:同意...【继续阅读】


3、 在直播带货的这两三年里,薇娅到底赚了多少钱?

理财鱼小提示:在直播带货的这两三年里,薇娅到底赚了多少钱? 最近一段时间,一个名叫薇娅的网红带货主播成为了大家热议的话题,主要是薇娅因偷逃税款6亿多元,被税务当局罚款13.41亿元。而薇娅只用了两三年的时间,赚取了普通人几辈子都无法积累的财富,直播带...【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