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理财博客空间

理财鱼

您现在的位置是:理财鱼 > 理财方法 >

理财方法

困于算法围城,年轻人躲不过的“算计”

发布时间:2022-05-15 16:07理财方法 评论

理财鱼小提示:困于算法围城,年轻人躲不过的“算计”

编辑导语: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算法的影响,购物软件上的好物推荐、视频平台上的信息流广告,诸如此类内容频频出现在我们的手机屏幕上。那么,我们是否能真正地逃出这座信息茧房?一起来看看这几个故事吧。

 困于算法围城,年轻人躲不过的“算计”

商品的优惠券、最新的直播预览、当天的热门新闻、你可能感兴趣的动态……当你的手机不断跳出这些推送弹窗,无论你在现实生活中是什么身份,拿起手机的那一刻你就很难不受到算法的影响。

过去几年里,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诱导沉迷等问题频繁进入公众视野。而为了规范算法推荐技术的应用,2022年3月1日起,由国家网信办联合多部门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也正式施行。

然而,两个月过去了。在“算法”中生活的我们,似乎没有任何改变,无论是被密集的种草推荐推入消费主义的漩涡,还是遭遇大数据杀熟,亦或是被困于相似内容的信息洪流……

“if you’re not paying for the product ,then you are the product.” 正如Netflix此前推出的纪录片《智能陷阱》中提到的这一句,即便很多时候我们不在意这些APP广告和手机里的任何推送,并不为此买单。但事实上,无形之间,我们每天被迫看到这些推送和广告时,我们自己本身也成为了商品。

一、“别问,一问就是我买得最贵”

Mira,被杀熟专业户。

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起,Mira已经习惯了每个平台注册多个账号,每隔一段时间就切换使用,目的只有一个——不被杀熟。

30岁的Mira在成都一家外企工作,常点外卖,也爱和大家分享新购入的好物。但从去年开始,Mira在和同事们聊天时发现,自己买的大部分东西都比别人贵一点,“别问,问就是我买得最贵,小至点个外卖、买个洗发乳和电影票,大至买张机票订个酒店,有时候也就贵个一两块,有时候差价能有几十到上百。”

“如果对比了还能知道自己被杀熟了,但更早些时候根本没察觉,可能都被杀熟无数次了却不自知吧。”于是,Mira开始下意识留意和对比自己什么时候会被杀熟,并且试图“用魔法打败魔法。”切换多个账号比价后再下单,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步。

也正是这个过程中,Mira才发现,被杀熟的情况远比自己想象中更多。比如,她常年会使用一个固定手机号购买一些平台的会员,包括网盘的普通会员。后来某次她的会员到期,她按照惯例想选择充值,却发现该网盘已不支持续充普通会员,只能购买更贵的超级会员。

直到最近她用一张新的手机号注册并购买了会员后才发现,原来新用户仍可以购买普通会员,且有新用户优惠,价格远比自己之前使用老账号购买时低。

又比如,Mira手机套餐内的流量不太够用,她常常需要在月底购买流量包,最近一次续充时,她下意识让很少购买流量包的同事进入同样的购买入口看看价格。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Mira没想到,连买流量都能被杀熟,同一款10GB的流量包,其他一切内容都一样,但同事购买价格为10元,Mira的购买价格则是15元,“算法简直无孔不入,这种你也没办法切换购买账号,只能认栽。”

不过,最令Mira生气的是,有时候自己明明是VIP,购买商品时的价格也会比普通新用户的价格更高。她之前开通了唯品会的自动续费VIP,时不时会打开app逛一逛,但四月初她在购买一条裤子时,分别登录了男友和同事的账号进入下单界面,却发现男友和同事的购买价格都比自己的低。

“他们平时都不怎么用,我连续几年续VIP不就是为了买东西更优惠吗,结果反而是主动交钱去被薅羊毛?”

事实上,Mira的遭遇并非个例。3月1日,北京市消协发布的互联网消费大数据“杀熟”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有超八成受访者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

而网络购物成为大数据“杀熟”重灾区,其次是在线旅游、外卖和网约车。调查结果显示,82.44%的受访者表示在网络购物过程中遭遇过大数据“杀熟”,76.85%的受访者在在线旅游消费中遭遇过大数据“杀熟”,反映在网络外卖(66.96%)和网络打车(63.00%)消费过程中遭遇大数据“杀熟”的受访者均达到六成多。

尽管,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在3月联合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中明确,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等违法行为。

但至少在Mira看来,监管要落地需要时间和多方努力,在此之前,“我们还是只能靠多个账号切换使用来避开一些杀熟套路。”

二、“点开前购物车空荡荡,点开后钱包空荡荡”

唐若茹,消费主义“大冤种”。

23岁的唐若茹刚大学毕业工作满一年,原本觉得自己的购物欲并不旺盛的她,在过去一年里不仅没能存下任何积蓄,还欠着花呗和信用卡。

“小镇做题家”唐若茹原本在北方一座县城长大,努力考上南方的大学后,在大学期间仍然保持着节俭的消费习惯,“毕竟那时候还是花的家里的钱,知道爸妈挣钱不容易,基本上就把生活费花在刀刃上。”但自从唐若茹开始工作,拥有了消费的自主权,“算法”便找到了侵入口。

唐若茹在一家酒店的行政部门工作,工作内容不算繁重,闲暇时她总爱上小红书等社交平台逛一逛,也常常去刷一刷淘宝。

“原本只是看一看大家分享的日常生活,或者在电商平台随便看看,但往往都是点开前购物车空荡荡,点开后钱包空荡荡。”唐若茹坦言,这些平台太懂如何“种草”了。

“随便点开一条博主的好物分享,就是‘姐妹们,你们不买这个我真的会伤心的’,而每隔一段时间,又会有类似于‘对不起了,钱钱’或者‘好看的人不一定能拥有,好看的衣服还是能买到的’这样的消费观给你洗脑,不知不觉间你就涌现出这个我一定得买,那个我也得要的欲望。”

有段时间,唐若茹刚搬进新租的房子,准备买点生活必需品满足日常所需,但当她在社交平台一搜索“租房好物”,清一色的“房子是租的,生活不是”、“如何改造你的出租屋”、“氛围感十足的出租屋少不了这些好物”映入眼前,让唐若茹立即抛弃了“一切从简”的想法,转眼就点开了电商平台购买了一堆所谓的租房好物。

然而,时隔半年,唐若茹发现当时买过的很多东西都成为了闲置,比如半年来就用过一次的落日灯、难以打理的床边毯,以及没多久就积灰了的网红桌垫。

 困于算法围城,年轻人躲不过的“算计”

社交平台上密集的推荐内容

共2页: 上一页下一页

>相关《 困于算法围城,年轻人躲不过的“算计”》内容:


1、 逝者黄蜀芹:她最大的本事是不说话,曾“威逼”陈道明演《围城》

黄蜀芹。图/受访者提供 东窗边的黄蜀芹 本刊记者/宋春丹 发于2022.5.16总第1043期《中国新闻周刊》 黄蜀芹曾说,自己最大的本事是不说话。 不说话的她,总是静静地透过电影摄影机的视角去看世界,表达世界。 她说,视角就像房子的朝向。主流视角就像朝南的...【继续阅读】


2、 聚焦第六届世界智能大会:为“算法达人”提供发展平台

理财鱼小提示:聚焦第六届世界智能大会:为“算法达人”提供发展平台 作为世界智能大会赛事之一的中国华录杯数据湖算法大赛,目前,全面启动筹备工作。 在上届世界智能大会——中国华录杯数据湖算法大赛中,有一道从监控视频中识别典型人物的赛题。来自天津科技...【继续阅读】


3、 小米夜枭算法荣获两项世界冠军!号称影像算法界的奥林匹

而这背后的大功臣夜枭算法也在今年得到了升级,甚至还拿下了国际大奖。 根据小米公司官方微信公众号消息, 小米夜枭算法团队在被誉为影像算法奥林匹克的CVPR NTIRE夜景渲染比赛中,获得了大众评审和摄影师评审的两项世界冠军。 据了解,CVPR NTIRE系列赛在...【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