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理财博客空间

理财鱼

您现在的位置是:理财鱼 > 银行理财 >

银行理财

马伯庸的“术、法、道”

发布时间:2022-10-30 09:52银行理财 评论

采访马伯庸的过程中,他的手机不断有信息进来。但除了一个贸然闯入的推销电话,他的表达并未因此而中断过。他一边回复信息,一边继续和记者交谈,没有丝毫互相扰乱。

这与他的写作状态颇为相像。跟大多数创作者不同,马伯庸不太在意清静的环境和整块的时间,他经常背着一个黑色双肩包,里面装着电脑,但凡有点空闲就打开码字。无论是旁边正在修路的咖啡馆,还是朋友凌乱的办公室,都留下过他“奋笔疾书”的身影。哪怕在机场、火车站等候出发的当口,他也可以笔下生风,直到闸机开启,起身便走。他甚至有点喜欢在嘈杂中兀自安然的感觉,有一回他主动问过出版社的朋友,能不能把公司里临着过道、人来人往的位置留给自己当书桌。

马伯庸的“术、法、道”


马伯庸。图/视觉中国

“我写东西是可以随时停下随时开始的。”马伯庸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或许这是他与生俱来的一种天赋,更可能是多年兼职写作锻炼出的本事。之前整整十年,马伯庸在一家外企从事销售工作,写作都是在摸鱼和休息时完成的。即便如此,他仍创造出了差不多一年一本的出版速度。而在几十万字的大部头之外,他还写了不少篇幅短小的游戏之作,并乐此不疲地在微博上活成了一个段子手。

不过,“一心多用”的高效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他经常成夜失眠,清晰地听着自己的脑神经如生锈齿轮一样咯吱咯吱转圈,感觉天灵盖上像拴了一根绳,整个人被吊起来软绵绵地来回摆荡。去睡眠门诊看病时,医生告诉他这属于大脑皮层兴奋过度。

马伯庸试过尽量不让自己的大脑转得太快,尤其是在他成为专职作家之后。

2014年时,他推出了《古董局中局3》,年底算了笔账,发现写作的收入已经远远超过工资,于是下定决心递交了辞呈,夺回自己人生的节奏,尝试一下自由散漫的生活。在他的憧憬里,此后的生活应该“有一座房子,门朝大海,春暖花开,百兆宽带,还有外卖”。这愿望说小不小,说大倒也不大,在他给自己准备的工作室里,除了瞧不见大海的影子,别的基本都实现了。

有没有大海其实并不重要,反正他也不会出去踏沙冲浪。对马伯庸来说,最幸福的享受莫过于拉着窗帘一个人打游戏。为此,他买下了几乎所有品牌的游戏机,在工作室竖起四面墙的书架,像陈列品一样摆了上去。同为陈列品的还有30多本破旧漫画书,从老家书店的库房里一块钱一本收来的,不为看,就图瞅着过瘾,因为小时候他梦想过有一天它们都是自己的。

他还制定了一份时刻清晰的时间表:早上6:20起床,给儿子做早饭然后送他上学,8:30到工作室开始写作,中午吃饭休息,下午写到5点去接儿子回家。不过,不要以为这是一种自律,因为“自律是要求自己做一件不喜欢的事,而且能够持之以恒,但写作对我来说不是”。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两个,一是保证每天都能完成4000字,保持手感,二是把写作严格隔绝在生活之外,回家后坚决不开电脑,哪怕灵光乍现、文思泉涌。

然而事实并不那么遂人愿,时间和日程可以断然切开,思维的运转却没有一个精准操控的暂停键。即使只是看看电视,他也总会不自觉地去做叙事技巧分析。何况他已经给自己挖了太多坑,每一个都像幽灵一样,常常在不期然间游荡出来,撩拨一下他的大脑。“我的电脑里有一个文件夹就叫‘坑’,一有想法我就打开一个新文件写下来,等成熟了再拿出来写,已经攒了20多个了。”

这其中有一个坑,让他牵挂了四年,直到去年底才终于用80万字填上。那是一个关于中国第一代公共慈善医生的故事,贯穿了晚清、辛亥、北伐、抗日、内战半个世纪的历史风云。小说最终取名《大医》,这是他的第一部近代题材作品,亦是执笔时间最久的一部。

马伯庸的“术、法、道”


马伯庸新作《大医》。

说是最久,也不过才两年而已。用笔健如飞形容马伯庸也许并不为过,他推出新作的速度向来快得惊人。但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事实是,早年时马伯庸曾尝试着写过网文,发现根本适应不了每天至少几千字、还要有起承转合的更新节奏。“就算现在,让我披一个马甲写篇网文,我估计也直接就死了。”

马伯庸觉得,自己的所谓高产只是得益于大量的阅读和调研,“就是苏轼那句话‘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回写《大医》,他仍旧买了一书架与医学相关的书,从清末的《药学大全》到上世纪60年代的《赤脚医生手册》《农村常见病防治》,再到当代学者的医疗社会学著作,翻找了上海华山医院的旧档案库,寻遍了学术文库、二手书市场和各地图书馆,还走访了很多老医生。他甚至花了一年时间阅读《申报》,每天看二三十份,让自己进入到当时的语境和氛围,“像玩VR游戏一样,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有时候他也会困惑,自己到底是为了写小说而去查资料,还是为了给自己一个查资料的理由才去写小说。

对于阅读,马伯庸是有一点焦虑症的。他的眼睛一刻不能闲着,等地铁等红灯或者坐电梯的时候也必须看点什么,哪怕是附近的广告,否则便会陷入严重的无聊和惊慌。有时候上厕所没带手机,他都要顺手拿过旁边的牙膏、洗发水,一字一句读完上面的说明。这份焦虑也蔓延到了对时间的把控上,比如他永远会提前三个小时到机场,不然就有一种即将误机的感觉。因此动笔一部新作品之前,马伯庸总会以预估的字数计算出每一天的工作量,从而倒逼自己按部就班地完成。在这个意义上,其稳定而均匀的输出节奏某种程度上亦可以算作焦虑的一个副产品。

“法”

倘若就此以为马伯庸是一个汲古穷经、日拱一卒的苦行派,实在是大错特错。于他而言,写作仅仅是对舒适感的一种追求。他不做什么特别的期待,既不把写作视为多么神圣的使命,也没有一定要写出宏篇巨著的豪情壮志,只要写得过瘾就行。“以前上班的时候挣点小稿费当个零花钱,觉得挺开心的,后来辞职以后专职写字,也写得挺开心。”

这种游戏精神,在其早期写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处女作《三篇作文》里,他分别以田中芳树、村上春树、王小波的文笔,写了常见于小学作文的三个命题“一只小船”“送伞”和“记一次难忘的劳动”;《留学生七种武器之泡面》,是他模仿古龙笔调写下的一个无聊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故事;《冷酷仙境与世界尽头:葫芦兄弟人物赏析》《包藏祸心的现代神话:评日本动画片<圣斗士星矢>》等,则完全是煞有介事的胡说八道,却又透着些许解构和黑色幽默的气质……这些当时发布在网络论坛上的文字,很多都是和网友闲扯或讨论的结果,用马伯庸自己的话说,“有点儿现场说书抓现哏的感觉”。

共3页: 上一页下一页

>相关《马伯庸的“术、法、道”》内容:


1、 三千IP,资本为何仍最宠马伯庸?

近日,由路阳执导,陈坤、白宇主演的古装谍战剧集《风起陇西》正式收官,豆瓣评分7.9,在马伯庸IP改编的影视作品序列里排名第二,紧随让马伯庸名声大噪《长安十二时辰》之后。 这彰显了这个故事口碑上的成功。三国+谍战的混合玩法,以小人物为切角的历史讲...【继续阅读】


2、 爆款再不来,马伯庸宇宙就要凉凉了

文丨DataENT数娱,作者丨乌鸦,编辑丨钟小宝 马伯庸宇宙这次能火吗? 一边是先声夺人的《风起洛阳》,详情请看数娱君此前的文章:《风起洛阳》离爆款的距离,有洛阳到长安那么远丨数娱追剧,首播即在网络上持续引发观众热议;一边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电影版...【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