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理财博客空间

理财鱼

您现在的位置是:理财鱼 > 原创专题 >

原创专题

孙若风:文化是撬动城乡融合的新杠杆

发布时间:2021-08-24 13:43原创专题 评论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何为城乡融合?如何理解文化在城乡融合中的作用?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驻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蓝皮书》主编、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孙若风从城乡融合的发展及其特点谈起,提出文化在城乡融合中能够发挥杠杆作用。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略有删改,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文化融合不仅是城乡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可以成为整体撬动城乡融合的杠杆,成为促进城乡各类要素流动并产生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新时期之初,以开展家庭承包责任制成为改革滥觞的乡村,一度生机盎然,但由于历史的包袱太重,很快又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平衡发展中的短板,引起中央和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一号文件”成为中央强调农村农业重要性的标志性符号。1982-1986年中央连续5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进入新世纪,从2004年开始,又连续15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这些文件记录了中国农村发展脚印,从中可以看到,乡村文化逐步增加权重,最终成为乡村振兴“五大振兴”任务之一。与乡村振兴高度关联的解决城乡矛盾的方略也在发生变化,经历了从城乡统筹,到城乡一体化,到城乡融合。三个阶段既一脉相承,又不断深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文化的份量可以说是举足轻重。

在“城乡一体化”阶段,文化领域曾出现了防止乡村按照城市样子一体化、抹杀乡村文化个性的清醒声音。进入“城乡融合”阶段,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得到了解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些地方领导,还有文化和旅游领域内的人,认识不再停留在“一体化”阶段上。如果不考虑乡村的主体地位,不考虑乡村文化特征,处处用乡村文化建设来对表城市,这样的认识不仅是落后的,而且是有害的。

“城乡融合”阶段对城乡关系的认识已经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在文化表现得更为充分,把握这一点,无论是对于城乡文化发展而言,还是对城乡融合的相关领域乃至于全局而言,都至为关键。

特别要关注的变化就是乡村获得了与城市一样的平等地位,平等待遇,平等发展,具体表现为,乡村与城市互促、互补、互利。“城乡统筹”阶段,核心是要解决城乡收入差距加大、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城乡一体化”阶段,进而提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乡村振兴阶段,又进一步提出要把乡村作为与城市具有同等地位的有机整体,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共存共荣。

这是城乡定位的历史性变革――

它深化了对乡村的认识,特别是对乡村禀赋、地位的认识,体现了对乡村作用于城市发展规律的把握。新型城乡关系应该是城市和乡村各自凭借优势,相互促进,相互带动。不是单向带动,不是单方主动,不是单一主体,而是乡村与城市互相带动,双方都是主动作为、都是行为主体,以此充分释放农村要素,激发农村活力。这就有可能改变乡村被迫、被动、附庸的角色,改变城乡之间扭曲、紧张的关系,扭转长期以来城乡发展不协调的格局。

它认识到乡村与城市各自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彼此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在互利共赢中得到解决。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乡村固然有很多问题需要得到城市的带动,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确实占有优势,但“摊大饼”式的扩张,带来城市承载力的一系问题,资源流费、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就业困难等“城市病”丛生,与此相关的人的精神疾病也日渐突出,这些问题有些也需要面向乡村才能得到缓解。

它更认识到,无论城市如何发展,乡村将永远存在。而且,中国过去是一个农业大国,今天,农业仍然是经常由“一号文件”确定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一工程”。在城市化进程中,农业人口不断下降,但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城乡发展,如乾坤并生,阴阳协调,没有城乡的和谐,就没有中国的和谐,必须让乡村与城市成为社会发展的两核,双轮驱动,比翼齐飞。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目前中国最突出的矛盾之一。这种认识,与当今关于城乡关系的全球性认识是一致的,但它更源自对中国历史演进和现实发展的深刻洞察。党的十九大把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确定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其主要指向应该是乡村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我们正处在一个文化的时代。解决城乡矛盾,最初是由经济问题导出,但是,从发轫之始就有着人文的情怀起着推动作用。而且,随着这项工作在中国的深入展开,文化的份量也在加重。在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这两个阶段中,公共文化服务已经进入了视野,在城乡融合阶段,也会随着乡村振兴中文化振兴的突显,文化彰显更大的能量。

这样的城乡融合,事关当下、传统、未来:

――当下。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不仅体现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基础公共文化设施上,也体现在乡村文明建设、艺术创作生产、文化产业、文化市场等多个方面。这些差距的解决,有的通过以城带乡起到了明显作用,比如图书馆,不少地方在地市级建立总馆,向下延伸到县级建立分馆,再继续向下延伸到乡镇、村,把触须扎到了最基层;有的方面则差强人意,比如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多年前在有关文件里提出“以城带乡”,但带动力不强,必须考虑用城乡互促的办法来推进。近年来,乡村文化产业,特别是与乡村旅游结合在一起的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在越来越多的地方获得成功并取得经验,一方面整体带动了当地农业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一方面带动了当地其他产业特别是特色农业的发展,显示了乡村在特色文化产业领域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也显示了它在供给侧发力、对城乡文化产业和市场的带动力量。

――传统。千百年来的中国文化都是在城乡的穿插过程中发展的,多少年轻人从耕读传家的乡间走出来,进城参加科举入仕,成为城市文化的参与者。过了些年,他们告老回乡,作为乡贤,又影响着乡间文化的延续。这是城乡文化互动的一个缩影。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以及受中国影响的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采取的选拔官吏方法,虽然有消极一方面,而且后来积敝严重,但总体上,是世界公认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仅从城乡文化关系上,就有值得深入研究的价值。至少可以说,在打破城乡壁垒上,有过重要的贡献,这些从乡间走出去又返回来的古人,他们的行为、诗文,至今影响着我们,酝酿和强化了今日的“乡愁”。这还只是观察我们这个农耕文明大国城乡关联的一个角度。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样式的演变,走过的基本路线,是从乡间进入城市,然后又反哺乡间。城乡文化关系互促互动关系的终止,以至于恶化,是从近代以来乡村的凋敝开始的。在一定意义上,重建城乡文化互促关系,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共3页: 上一页下一页

>相关《孙若风:文化是撬动城乡融合的新杠杆》内容:


1、 用《匠木》翻盘 田博海正在用传统文化构筑自己的游戏版图

当时,田海博以中国木工“榫卯”为题材研发的游戏《第五大发明》,正在苦苦等待游戏版号审批。那时的田海博,每个月都要面临接近20万的亏损,前前后后投入了200万。 再次见到田海博,是2021年11月底。此时的他,已经没了之前的焦灼,他把公司搬进了更大的...【继续阅读】


2、 通知 |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暂停开展跨省旅游活动的紧急通知

理财鱼小提示:通知 |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暂停开展跨省旅游活动的紧急通知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 暂停开展跨省旅游活动的紧急通知 各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省旅游业协会、省旅行社协会: 因昆明市呈贡区雨花街道营盘社区蓝光天骄城小区12月25日由低风险地...【继续阅读】


3、 推动影视文化与文旅资源深度融合 怀柔区启动“来影都过周末”

理财鱼小提示:推动影视文化与文旅资源深度融合 怀柔区启动“来影都过周末” 北京商报讯(记者 关子辰 吴其芸)12月26日,“来影都过周末”启动仪式在北京怀柔中影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据悉,本次活动是以“来影都过周末”为品牌、推动怀柔影视文化与文旅资源的深...【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