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理财博客空间

理财鱼

您现在的位置是:理财鱼 > 理财方法 >

理财方法

我们有理由拒绝“洋节”吗?(2)

发布时间:2021-12-25 14:34理财方法 评论

这一套基于传统家庭和社会结构的文化产品如果想复制到中国,机会是属于春节和中秋的。平移到其他任何一个时间点上,想要广告主们放弃某款具体产品,用巨大投入试图用故事寻找和消费者们的共情机会,换来的大概率是甲方的“植入不通透”“没有get到我们品牌的点”,也很难讨好消费者:你拿什么说服对方增加一系列“非必要性消费”?

成功的节日营销案例,基本都集中在四两拨千斤的“抖机灵营销”、所谓的“走心小细节”,比如APP推出个圣诞帽头像、买奶茶送个麋鹿手机挂件、新媒体运营们提供文案找美工们设计一张圣诞主题海报等等。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天才的本土化方案——平安夜吃平安果。这个习俗的准确起源已经不可考了,通过搜索引擎的考据至少可以将时间点回溯到2005年之前,当时有天涯网友发帖问“圣诞节买什么礼物给mm才算个惊喜呢”,热心网友就回答“节日必吃的平安果啊、情侣喜欢的精美礼品啊,让老人感到开心的东东啦!”

我们有理由拒绝“洋节”吗?


平安果的成功具备了热搜式营销的多数特征:通过谐音来迅速建立理解路径、传播便利简单、能精准捕捉到人们参与节日的诉求。但较真起来还真有可能不是中国商人们的,经典中餐“签语饼”的故事完全可以套用在“平安果”身上。

在善于做“左宗棠鸡”的美国中餐厅,会提供一种叫“签语饼”的饭后点心,英文叫“Fortune Cookie”,这是一种脆甜的元宝状小饼干,烘成金黄或杏黄色,空心内藏着印有睿智、吉祥文字的纸条,食用时轻轻将其拦腰掰开,便会得到印有中英文的签语。这实际上是美国的中餐厅经营者对中国文化的单方面想象,但饭后掰块签语饼,却已经形成了他们吃中餐的固定习俗。

中餐到美国可以异化,圣诞节来到中国,当然也可以异化。文化就是在不断异化、不断从水土不服到本土化的改进中发展的。围绕着节日的发明也一直都没间断过,圣诞老人这个形象也就诞生了不到三百年左右的时间。

洋节在中国的另一个本土化营销成果,便是它成功地让年轻人们多了很多个情人节。恋人们会在这一天约会见面、互赠礼物。圣诞节自带的异域色彩及神秘的宗教气息,很容易让热恋中的男女产生浪漫的情愫。当西方人围着饭桌全家团聚时,中国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家,去商场、去餐厅、去酒店,这是对外来教条的祛魅,洋溢着新人类遵从自己欲望的酷

但平安果的流行,利好的是水果批发商;情人们的约会,利好的是酒店宾馆。受益者过于垂直,实际经济效益也有限。

洋节营销更现实的意义就是“二创”,是摆在运营部周报里的KPI,是可以放在排期里的“饱和工作”证明。万圣节妆容、感恩节打卡、抖音上的美女们早在上个月就穿上性感圣诞装跳舞了,他们创造的流量,似乎远超这些节日的实际热度。

所以与其思考我们应不应该过洋节、洋节是不是人们营销的结果,不如思考思考谁让我们背上了这些KPI?我们又为什么总是被这套运营策略吸引?

粗略地理解,这套运营策略的奏效,就像食色性也的感官刺激,营销需要明显的标识。比如你父母转给你的养生文章,一定要用最耸人听闻的标题,里面配上各种金光闪闪的GIF,十几块颜色,二十多个箭头,指引着你阅读那些伪科学。你父母遇到一个头发染成好几种颜色的杀马特,可能会觉得对方不正经,但看到这样花里胡哨的文章,却一定要转发。

我们有理由拒绝“洋节”吗?


我之前一直觉得是互联网的下沉给这些营销提供了市场,但几个月前的一天,一些我素来敬重的知识女性也开始在朋友圈打出“谁送我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时,我才开始重新琢磨营销的本质。

所有的营销,都在利用人性做文章,而人性最大的弱点,便是害怕孤独。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于成年人来说,对被孤立的恐惧始终埋在大脑皮层最深处。当这种恐惧外化成行为,便是从众和跟风。

无论何等的学识、视野、阅历、专业水准,都敌不过人性。你无法想象当你的社交网络都在参与一件事时,你偏偏特立独行一笑而过的代价,你的手指总会在某个词语、某帧画面的冲击下,点一个复制+粘贴。

你一辈子参加过几次万圣节化装舞会?你吃过感恩节火鸡吗?你知道那些拿《铃儿响叮当》当bgm跳舞的妹子可能连哪天是平安夜哪天是狂欢夜都分不清吗?当然这些知不知道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遍地都是营销诱惑的年代,我们不妨把这些节日当成难得的思维锻炼机会——社交网络已经变成最重要的生活场景之一,你参与的任何事件,可能都会影响你对自我的塑造

在知识让位给娱乐、观点让位给成见、情绪让位给思考的赛博世界,你必须先回答好“我是谁”这个问题。

警惕消费主义的陷阱

节日的建立,背后往往依托着故事,但在不同年代,同样的节日我们会讲述不同的故事。今天人们谈起圣诞节,不会再有人愿意提起耶稣,那个饱受创伤的神之子太悲惨了。

人们开始讲述一个来自北极圈的老者,全世界职称最高的快递员,驾驶驯鹿挨家挨户给孩子们送礼物的故事。在消费主义尚未兴起之前,这无疑传递了亲情的温暖。

但消费主义,就是要创造冗余的价值观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冗余从另一个侧面看,可以叫丰富。可口可乐的糖浆和气泡,便是对白开水的丰富,而且最有意思的是,这种丰富体验,甚至创造了某种表面上的平等。我喝的可口可乐,和美国总统办公桌上的可口可乐没有区别,它们可能来自配料设备都完全相同的生产线,总统的享受,我也能用很低廉的价格品尝到。

但消费主义掩盖了这种表面平等之下的残酷现实:美国总统爱喝可乐,但他同时可以接受最顶尖医疗团队的身体检查,可以使用各种先进的健身器材维持健康体态;我爱喝可乐,得到的可能只有糖尿病。

共3页: 上一页下一页

>相关《我们有理由拒绝“洋节”吗?(2)》内容:


1、 惠理展望2022:新能源板块调整不是坏事,这给了我们进一步布局的机会

理财鱼小提示:惠理展望2022:新能源板块调整不是坏事,这给了我们进一步布局的机会 红周刊 特约 | 余辰俊 很多优质中国资产价格明显降低,进入较好的配置窗口。2022年我们将继续加仓中国资产,重点布局符合中国发展趋势的行业。 岁末年初,投资人更加关注2022年...【继续阅读】


2、 乱港分子流落街头:英国背叛了我们!

理财鱼小提示:乱港分子流落街头:英国背叛了我们! 找不到工作、租不到房子、被种族歧视、被当作“敌人”……乱港分子抱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移民英国,却发现只不过是自己的幻想, 如今有人流落英国街头竟向镜头卖惨:“英国政府背叛了我们”。 12月24日,香...【继续阅读】


3、 一位新疆姑娘喊话美国:“我们勤劳致富还需要强迫吗”?

理财鱼小提示:一位新疆姑娘喊话美国:“我们勤劳致富还需要强迫吗”? 美所谓涉疆“法案”是霸凌主义的体现、强盗逻辑的延伸——来自涉疆问题新闻发布会的声音 新疆一处棉田 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美国执意将所谓‘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案’签署成法,公然插手...【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