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理财博客空间

理财鱼

您现在的位置是:理财鱼 > 理财方法 >

理财方法

电池回收野蛮生长,巨头难啃千亿市场

发布时间:2022-05-13 19:05理财方法 评论

5月6日,格林美举办了2021年度业绩说明会。根据其年报,2021年格林美实现营业收入193.01亿元,同比增长54.8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23亿元,同比增长123.82%。

作为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巨头之一,格林美近年来的飞速发展有目共睹,9年以来营业收入增长5.6倍,市值也达到了330亿左右的规模。格林美有这样的成就,离不开市场对“动力电池回收产业”的较高预期。

近些年来,在政策的不断刺激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用“迅猛”来形容毫不为过。而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挺进的同时,首批及2015年前后投入市场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将迎来“退役潮”,敏感的电池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

好的一面是,在政策和市场的双轮推动下,电池回收利用成为新的产业风口。市场已经进入了井喷期,除格林美等“老玩家”之外,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巨头也闻风而来,提前布局抢食这一新千亿规模的市场。只是,布局归布局,在产业初期阶段,国内合规的企业还不足三位数,整个产业链距离完善相差甚远。

目前来看,摆在电池回收产业面前的问题非常明显,环保投入大、运营成本高、回报周期长,技术、格局等问题也如同一头头“拦路虎”,考验着每一个步入行业的玩家。

电池“退役潮”

从历史来看,我国是自2009年开始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经过十三年的发展,如今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不仅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产品性能也明显增强,整个产业规模已经达到了全球第一。

据公安部最新统计,截至2022年3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891.5万辆。而参照中汽协对于我国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的预测,预计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突破500万辆,到2025年销量有望达975万辆,2021-2025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30%。

 电池回收野蛮生长,巨头难啃千亿市场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崛起是必然的,但在高增长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即不断产生的巨量“废旧电池”如何处理?

一般来说,常见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的使用寿命在4-6年,其能量会衰减到70%-80%,基本难以满足车主出行需求,从而达到“退役”阶段。

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汽车退役的电池大约有25GWh,也就是20万吨左右,而到了2025年,退役的电池量预计可以达到116GWh,也就是78万吨。同时,《卫报》中也表示,到2030年,退役的锂离子电池数量有可能会达到1200万吨以上。

众所周知,废旧电池的危害不同于一般废旧物品。其电解液中的有机溶剂大多为醇类,遇水或高温能够产生有毒气体氟化氢(HF)等,经由皮肤、呼吸接触对人体组织,粘膜和上呼吸道产生刺激。

同时,废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也超乎想象。有专家表示,一块20克的手机电池可使1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污染50年左右,体积更大的动力电池,如没有科学回收,将会造成巨大的生态环境灾难。甚至有业内人士表示,处理不当的情况下,电池或将对自然环境造成50年之久的污染。

另外,由于废旧的动力电池体积大,存有一定的电量,并且所用材料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一定温度、湿度以及接触不良情况下易发生自燃或者爆炸,安全隐患严重。

在可以预想的“后果”下,面对如此巨量的废旧电池,如何处理是个棘手的问题。并且处理不当的后果不仅仅在于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的危害,也会让本就备受争议的“电动车更环保”话题,变得更为敏感、负面。

退役的动力电池究竟何去何从?对于这道必答题,政策和市场都给出了答案——回收利用。

政策方面,工信部先后发布实施《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

市场方面,在第一波动力电池退役潮的背景下,动力电池回收赛道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从“空无一人”转变为“万人空巷”,挤满了分蛋糕的大、中、小玩家。

巨头争相布局

废旧动力电池的处理从方法上来说并不复杂,分别是分梯次利用和拆解再生两种方式。

梯次利用是指让退役的动力电池应用于其他领域。简单来说就是把能量衰退80%左右,不再适用汽车但仍有剩余能量的电池,用于对电量需求不高的通信基站和储能设备等地方。

拆解再生更好理解,就是将废旧电池彻底报废后进行拆解、破碎、分选、材料修复或冶炼,提取里面的锂、钴、镍、锰等高价值金属元素,然后利用这些材料制造新的电池。

 电池回收野蛮生长,巨头难啃千亿市场

【来源:电池网】

相较于梯次利用,目前市场更偏向于拆解再生,原因在于过去几年新能源材料价格普遍上行。

其中,磷酸铁、碳酸锂、硫酸钴近四年均价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7%、12.8%以及7.6%。另外,随着澳矿存在大规模停产、印尼镍矿出口政策收紧,动力电池的资源品供给愈发紧张,价格也将会进一步高涨。

可见,电池回收所得到的金属不仅能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一定程度上改善目前金属供给偏紧的局面。在这样可观的利润和价格预期下,不少证券公司也对废旧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做出了较高预期的预测。

广发证券表示,到2030年锂电池回收规模中观预测下达1089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十年10倍,大概为25%。国泰君安也表示2030年电池材料回收市场空间将超千亿元。证券公司之外,国家能源署做出预测,未来10年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规模将会达到1648亿元。

广阔的市场空间、千亿蛋糕的诱惑下,不少头部动力电池厂商和产业链相关企业开始入局、加码。

首先是绝对绕不开的格林美,作为国内电池回收的绝对龙头,其从2003年开始便启动了废旧电池回收业务,历时17年投资建设废旧电池与钴镍钨锗铟等稀有金属废物完整回收,到目前已经建成中国最大超细钴镍粉末制造基地,中国核心锂离子动力电池钴镍原料制造基地。

 电池回收野蛮生长,巨头难啃千亿市场

【来源:光大证券研究所】

其次,作为国内新能源整车厂的领军企业,比亚迪在动力电池回收上面也很早就开始布局了。

共2页: 上一页下一页

>相关《 电池回收野蛮生长,巨头难啃千亿市场》内容:


1、 绑定特斯拉 松下力推4680电池“上车”

特斯拉在抢占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时,也成为电池巨头眼中的利润“蛋糕”。5月12日,有消息称,松下公司首席财务官梅田博和透露:“特斯拉正要求松下控股公司加速开发4680电池,同时特斯拉对2170电池的需求也依然强劲。”值得注意的是,在特斯拉旺盛的需...【继续阅读】


2、 三峡水利拟携手赣锋锂业、长江电力等设立“电池资产管理公司”

理财鱼小提示:三峡水利拟携手赣锋锂业、长江电力等设立“电池资产管理公司”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 三峡水利5月12日晚间公告,公司近日与赣锋锂业、长江电力和长江绿色发展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签署了《合资备忘录》。为高效整合各方优势,推动和深化在新型储能、...【继续阅读】


3、 开展电池业务!三峡水利、赣锋锂业、长江电力拟成立合资公司

理财鱼小提示:开展电池业务!三峡水利、赣锋锂业、长江电力拟成立合资公司 5月12日盘后,重庆三峡水利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三峡水利”)发布关于签订合资备忘录的公告。 公告显示,三峡水利与赣锋锂业、长江电力和长江绿色发展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