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理财博客空间

理财鱼

您现在的位置是:理财鱼 > 理财方法 >

理财方法

Web 3 的紧箍咒:区块链技术的能力边界

发布时间:2022-07-24 13:43理财方法 评论

大约从 2021 年开始,Web 3 这个新概念开始受到风险基金和科技圈的普遍关注。但如果你对过去几年区块链的发展历史足够了解,就应该已经意识到现在的 Web 3 并不是什么新技术,甚至不是旧技术的进步,它只是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宏大构想。但在实践层面上,Web 3与过往的区块链探索并没有明显的区别。

我是从 2017 年开始关注、研究区块链,曾经在一线互联网厂商深度参与区块链项目,了解过的各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新奇项目更是数不胜数,当然这些项目无一例外全是失败。这也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对区块链领域中的那些项目的失败原因做一个梳理。

区块链技术有着令人着迷的想象空间,我们也确实不能忽视它的潜力。但如同任何一项技术一样,区块链也有它的能力边界,这个边界是由区块链的运行机制和现实世界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如果我们违背客观规律,强行用区块链技术去解决其能力边界之外的问题,再多的尝试也只是徒劳。无论我们给它取什么新潮的名字,昨天的 DeFi、DApp 还是今天的 Web 3,都改变不了这一事实。从这个角度来说,区块链技术的能力边界,就是 Web 3 的紧箍咒。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紧箍咒到底是怎么念的。

限于篇幅,在这篇文章中我主要谈区块链技术的各种局限性而不谈它的价值与优势,但这并不代表我完全否定区块链技术。

零容错的安全机制

在区块链网络中,只有掌握了密钥才能使用对应的账户,并且账户的任何行为一旦做出就无法撤回,可以说这是一个接近绝对安全的系统(智能合约的 bug 除外)。但这种安全也带来了几乎为零的容错能力,密钥的丢失既代表账户丢失,盗取私钥即可永远获得该账户的绝对控制权。即使密钥没有被盗,而持有者执行了错误操作,也无法撤回该指令。

业内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些优化方案,例如使用密钥助记词管理密钥,或使用硬件钱包代替容易被黑客攻击的软件钱包,或者使用第三方专业服务管理账户。但这些方案都无法完全避免密钥被窃的风险,甚至会引入新的风险。而一旦风险发生,损失依然无法挽回。

Web 3 的紧箍咒:区块链技术的能力边界


Ledger 硬件钱包

在传统的中心化系统中,类似的风险也会存在,但通常都可以通过容错机制来挽回损失。例如忘记了银行账户的密码,去银行验证身份就可以找回。即使不小心把钱转给了骗子,及时报警说不定还能追回来。但在区块链系统中,由于对去中心化、去信任的需要,只能使用自动化、无人化的机制来执行规则,可以说没有任何冗余的空间。

既然用户端的风险无法避免,那是否可以在服务端提供容错能力呢?有些智能合约会设计“后门”,允许一个或多个超级账户强制覆盖新数据来实现容错,以获得一定程度的容错能力。

然而,系统所需的容错范围越广,需要赋予超级账户的权限就越高,并且这个超级账户必然是由人或者机构来控制的,依然是中心化机制运行的。这就导致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性被严重削弱,反而否定了使用区块链的意义。更何况,有不少智能合约只是打着“容错”的幌子,实际上是想留一个割韭菜的后门。

由于这种极低的容错能力,现阶段直接使用区块链的系统几乎很难普及到普通人群体,更适合风险管理、承受能力更高的企业,和少数有特定需求的人士。或者也可以由企业作为普通用户访问区块链的代理,加密货币交易所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交易所才是区块链的使用者,而普通用户只是与交易所买卖货币。

信任仅存在于链内

在加密学与分布式系统的保证下,区块链网络内部的数据是完全可信的,但是它的信任机制无法延伸至网络外部,也无法延伸到物理世界。

对于从外部输入的信息,区块链只保证信息进入区块链之后不会被篡改,而不保证信息本身是正确的。对于外部世界的物品在区块链网络内的映射的虚拟资产(例如某些基于实物制作的 NFT),区块链只保证虚拟资产本身的准确性,不保证虚拟与实体之间的映射关系的可靠性。

这一局限极大地限制了区块链的应用场景,可以说任何需要与外部关联的应用场景,都要先解决这一问题。以稳定币为例,2017 年至 2019 年间,Tether 公司所发行的 USDT 出现了多次剧烈的币值波动,直接原因就是 Tether 公司不断陷入信任危机,USDT 背后的储备资金的安全性受到了质疑。

尽管 Tether 所发行的 USDT 在区块链上受到非常可靠的保护,但是与这些 USDT 形成映射关系的现金储备却依然需要审计公司来向客户证明,并依赖法律才有可能保护 USDT 的持有者的权益。

曾经还有不少区块链物流/供应链的项目,声称可以让商品的全部流转信息都通过区块链网络呈现出来,餐桌上的每一块牛肉都是从小牛犊子出生开始就使用区块链追踪,以此证明产品是真实可信的。但事实上,这其中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轻易伪造,完全无法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只能记录所有权

既然区块链无法保证物理世界的物品所有权,那是否能确保数字内容的所有权呢?答案是:能,但是不完全能。区块链可以记录一个链上数字内容的所有权,但对数字内容使用权的约束,依然需要区块链技术以外的机制来保证。

就像那些 NFT 数字艺术品一样,无论区块链对于一个 NFT 所有权的记录是多么的值得信任、不可篡改,数字艺术品本身仍然是可以随意复制、传播的。只需要右键并点击保存,价值连城的数字艺术品就已经在事实上属于你了。

Web 3 的紧箍咒:区块链技术的能力边界


Elon Musk 给自己换上了由一堆 NFT 组成的头像,开玩笑说 Non-Fungible Token 是 Fungible 的

有限低性能

为了能在去中心化的情况下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包括数据可信性、系统稳定性、去中心化),最原始的区块链技术使节点之间相互竞争算力的方式来实现平衡,并以加密学作为信任系统的基石。因此,区块链网络的吞吐量受到严格限制,并且无法通过增加额外的机器来提高性能。

在性能的限制下,区块链网络更适用于处理低频次、高价值的核心事务,而不太可能满足任何高性能的需求。对于想要成为基础设施的公链来说尤其如此,而联盟链、专用链由于其性能限制少、交易范围有限,受性能问题的困扰相对较少。

共3页: 上一页下一页

>相关《Web 3 的紧箍咒:区块链技术的能力边界》内容:


1、 蚂蚁集团蒋国飞:释放数据要素价值,需要技术和行业知识充分结合

“面对数据要素流转、价值释放的种种难题,从技术上看,需要人工智能(AI)、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技术创新性融合,并结合对行业的理解才能解开。”在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大数据论坛上,蚂蚁集团副总裁、数字科技事业群总裁蒋国飞首次对外分享了对于数...【继续阅读】


2、 国泰君安策略:把握新技术趋势,聚焦钙钛矿电池

...【继续阅读】


3、 我国数据要素市场潜力巨大 蚂蚁蒋国飞:助力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可采用融合技术解法

“面对数据要素流转、价值释放的种种难题,从技术上看,需要人工智能(AI)、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技术创新性融合,并结合对行业的理解才能解开。”在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大数据论坛上,蚂蚁集团副总裁、数字科技事业群总裁蒋国飞首次对外分享了对于数...【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