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理财博客空间

理财鱼

您现在的位置是:理财鱼 > 银行理财 >

银行理财

翻译家许渊冲逝世,翻译文学经典是如何炼成的?

发布时间:2021-06-25 12:13银行理财 评论

  我国翻译界泰斗、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许渊冲先生6月17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许老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60本,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他坚持:“译诗不是为了使诗人流芳后世,而是使人能分享诗人美的感情。”

  这份深刻感悟,让人想起另一位翻译家谢天振曾经写过的一篇文章。

  翻译文学,经典是如何炼成的?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一部作品如果能够在不同的时代不断吸引翻译家们对它进行翻译,推出新译本,意味着这部作品具有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这就为它的某些译本成为翻译文学经典提供了一个基本条件。

  同时,文学翻译因为存在语言老化的问题,所以,即使是翻译文学的经典作品,其“寿命”通常也就是流传一两代读者的时限,之后就会有新译作出现。

  

翻译家许渊冲逝世,翻译文学经典是如何炼成的?


  就像世界各国的国别文学、民族文学都会有自己的经典一样, 世界各国的翻译文学也会有自己的经典。国别文学、民族文学中的部分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经典,除了它们深刻的思想性、高超的艺术性,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如同美国比较文学家韦斯坦因(Ulrich Weisstein)所言,它们经得起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读者的“创造性叛逆”。譬如《红楼梦》,思想性、艺术性当然是它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但经得起不同读者的“创造性叛逆”也同样至关重要:道学家看到里面有诲淫诲盗,政治家看到里面有阶级斗争,而普通读者看到的则是一曲凄美的爱情故事。

  翻译文学作品成为经典与上述国别文学和民族文学作品的经典之路也有相似之处。譬如法国作家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 20世纪40年代赵瑞蕻就已经推出了第一个中译本,尔后在50年代又有了罗玉君的译本。自60年代后半期起,由于当时新中国特殊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原因,《红与黑》的翻译被迫中止,已有的译本也被当作禁书,在公开场合销声匿迹。

  “文革”甫一结束,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红与黑》的翻译立即迎来了“井喷”,短短几年,市面上就出现了一二十种不同的《红与黑》译本,且其中不乏优秀译作。因此,《红与黑》的译本也就顺理成章地被视作当代中国翻译史上的经典译作之一。我们无法把这顶“经典”的桂冠套在某一部译作上,这是文学翻译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优秀的文学原作需要多部不同译作才能比较充分地展示它的全部思想深度和艺术成就。所以,在《红与黑》的译作中,经典的桂冠应该由这一二十种译本中最优秀的几部共同分享。

  

翻译家许渊冲逝世,翻译文学经典是如何炼成的?


  《红与黑》的翻译之路让我们看到,翻译文学作品是否能成为经典,首先与原作在其本土甚至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有关,与原作本身是否为经典作品有关。一般而言,原作本身就是经典,那么它的译作也就更有可能成为经典,尤其是当译文的品质不错,甚至属于上乘时。鉴于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罗念生翻译的古希腊罗马的悲喜剧,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傅雷翻译的巴尔扎克小说和草婴翻译的托尔斯泰小说,等等,会被译界推崇为翻译文学的经典。

  不过有必要指出的是,原作的地位高低并非翻译文学作品能否成为经典的唯一决定性因素。有时候原作并非世界文学史上的巨著,甚至在其本国也是没没无闻,只是因为译入语国家特殊的接受语境和社会条件,才成为翻译文学的经典。譬如《牛虻》,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因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关系―前者是后者主人公保尔最喜爱的读物―成为中国读者,尤其是广大青年读者人手一册的必读书,与后者一起成为新中国翻译文学史上的经典。

  但在其本国,《牛虻》却远远称不上经典之作。其实,即使是茨威格这样在中国备受推崇的作家,在其本国奥地利也并未被视作一流作家。中国文学作品的外译也有类似情况:《寒山诗》许多中国读者都未必读过,但它的日译本和英译本却在日本和美国流传甚广。美国出版的中国古典诗歌选集,甚至美国汉学家书写的中国文学史,可以不收孟浩然,但肯定会收寒山。这是因为充满禅意的《寒山诗》正好迎合了20世纪60年代日美社会的学禅之风,而诗人寒山本人的形象又正好与当时美国嬉皮士青年心目中的偶像不谋而合。

  

翻译家许渊冲逝世,翻译文学经典是如何炼成的?


  由以上所述可见,译作成为翻译文学经典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外国文学经典转化而来的经典,另一种是由接受语境造成的经典。我们之所以将前者奉为经典,是因为它把世界各国的文学经典介绍给了译入语国家,通过翻译家精湛的译笔使得译入语国家的广大读者有可能一瞻世界各国文学大师的风采,领略世界各国文学精品的艺术魅力。而我们之所以将后者奉为经典,是因为翻译家把它们引入到译入语国家后,或是正好迎合了该国意识形态的需要,如《牛虻》;或是正好满足了该国读者的审美需求,如茨威格的作品;或是正好填补了某种文艺创作的空白(题材或手法等),从而对该国的文艺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如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翻译。

  有人也许会问,译作成为翻译文学经典与其本身的翻译质量有何关系?翻译质量高的译作是否就一定能成为翻译文学的经典呢?答案是否定的。

  如前所述,翻译文学作品要成为经典,首先要看它的原作是否经典,看它的原作在其本国甚至在世界文学史上是否享有崇高的地位,其次要看它在译入语国家的接受与影响。如果一部译作翻译的质量不错,但其原作的思想性、艺术性都较平庸,在其本国,更遑论在世界文坛,评价都不高,那么,这样的译作就很难成为翻译文学的经典。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能成为翻译文学经典的译作,其翻译质量通常都是比较高的。

共2页: 上一页下一页

>相关《翻译家许渊冲逝世,翻译文学经典是如何炼成的?》内容:


1、 桂林三金实控人、董事长邹节明因病逝世

理财鱼小提示:桂林三金实控人、董事长邹节明因病逝世 新京报讯(记者 张兆慧)12月22日,桂林三金发布公告,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兼法定代表人)邹节明于2021年12月21日因病逝世,享年80岁。 邹节明直接持有桂林三金9.05%股权,通过其自身及亲属直接间接合计持...【继续阅读】


2、 “西瓜霜大王”邹节明逝世,持股市值超40亿!从中药作坊工人,到百亿上市公司

理财鱼小提示:“西瓜霜大王”邹节明逝世,持股市值超40亿!从中药作坊工人,到百亿上市公司 12月22日午间,上市公司桂林三金发布公告称,桂林三金董事会沉痛公告,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兼法定代表人)邹节明先生于2021年12月21日因病逝世,享年80岁。 邹节...【继续阅读】


3、 80岁“西瓜霜大王”因病逝世,家族拥42亿财富,妻子为一致行动人

医药行业又一元老逝世! 12月22日,桂林三金发布公告称,公司实控人、董事长(兼法定代表人)邹节明于前一日因病逝世,享年80岁。 有着“西瓜霜大王”称号的邹节明,从1994年接手改制后的桂林三金,经过27年的时间,将一家只能生产益母丸、六味地黄丸等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