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理财博客空间

理财鱼

您现在的位置是:理财鱼 > 银行理财 >

银行理财

多个便利店品牌深陷关店困境 卷不动了?

发布时间:2022-08-21 22:35银行理财 评论

今年上半年以来,便利蜂陆续将一部分门店进行“临时关店”处理。但近期多家媒体报道,不少城市的便利蜂门店迟迟未能重启,关店、撤店不在少数。

财联社|新消费日报8月21日讯(记者 李丹昱 高梦阳)便利店真的卷不动了。

今年上半年以来,便利蜂陆续将一部分门店进行“临时关店”处理。但近期多家媒体报道,不少城市的便利蜂门店迟迟未能重启,关店、撤店不在少数。

多个便利店品牌深陷关店困境 卷不动了?


对此,便利蜂方面回应新消费日报称:“不存在关店潮,此前的’冬眠门店‘正逐步复业,缺货问题已经解决。”

日前,新消费日报记者在走访中也发现,面临困境的便利店并非只有便利蜂一家,同样扎根北京市场的多点也在大量关店。

背靠物美的多点便利店,并未因地理优势先一步占据市场,而是在试水便利店模式后,大幅收缩。同时,2018年前后崛起的苏宁小店、京喜便利店等品牌们,已经所剩无几。

显然,曾疯狂跃进的便利店行业正逐步进入“调整期”。

便利蜂回应“关店潮”:是在“冬眠”,部分门店已经复开

便利蜂执行董事薛恩远曾提出开展万店计划,预计到2021年门店数将突破4000家,2023年将达到1万家。

不过,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便利蜂全国店铺数量为2800家。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年初便利蜂内部曾提出“冬眠计划”,即公司会根据实际运营情况让部分门店、运营、供应链板块暂时“静默”,减少损失。

实际上,从今年三月份开始,据多家媒体报道,有网友在网上发帖称自己家门口的便利蜂已经关门,无锡、青岛等地的便利蜂门店贴着“今日暂别,重逢有时”的公告。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有些便利蜂经常缺货。

近日,关于便利蜂“关店潮”的报道再次引发业界讨论。

对此,便利蜂方面回应新消费日报称,由于多方面因素,便利蜂采购、生产、运输、门店运营等环节出行问题,为集中人力、物力确保大部分门店的良好运转,3月,便利蜂选择临时关闭少部分服务力偏弱、消费者需求度较低的门店。“但这些冬眠门店已经开始逐步复业,大幅关店传闻的背后系社交媒体个别账号索要公关费不成,而恶意造谣、散播。”

据便利蜂相关人员表示,在推进冬眠门店复开的同时,便利蜂一些新店即将开业。“冬眠门店重开时,我们的房租甚至比疫情前更为便宜,根据情况及时闭店,等待更好时机和条件复开,这正是数据决策的优势。”

此外,便利蜂方面进一步表示,“便利蜂刚刚完成法人增资,当前账户资金充足。除了恢复冬眠门店,新店开业计划也在稳步推进。”

此外,针对“一线城市门店缺货问题”,便利蜂方面告诉新消费日报,是因为物流稳定性受影响才导致北京个别品类无法按时抵达相应门店,“目前,该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便利蜂怎么了?

不过,在郑州做便利店的马先生有自己看法。

在他看来,便利蜂的选址和战略定位存在问题,郑州很多门店都是今年1月开门,6月就宣布闭店,在房租、装修等费用将近100万元的情况下,负亏闭店。“以便利蜂在郑州的大量社区店内投放的不眠海项目为例,由于周边社区对咖啡的需求并不旺盛,机器投放的意义不大。”

实际上,2018年前后,便利蜂曾借助资本以及鲜食、网红品类的加持,实现便利店行业的“弯道超车”。

但2020年5月后,便利蜂再无新的融资消息更新。此前三轮融资中,便利蜂累计募集资金已达15亿美元。融资消息传出后,便利蜂称已实现北京地区门店的整体盈利,并会在2020年底达成全国整体盈利,但后续再无相关消息。

由于迟迟无法获得外部资金输血,便利蜂的日子也过得更加“精打细算”。

“重点扩店时,整个公司都很狼性,KPI压得很紧,选址压力大。有时为了抢一个门店,就不会考虑很完整。”便利蜂离职员工张晓杰对记者表示,便利蜂虽然不断强调数字化管理,但更多是针对员工,而不是公司发展。

不过,张晓杰也透露,并非所有“冬眠”的门店都不能重启,只是由于物流不畅,导致货品不充足,以及门店服务人员招聘困难等。“便利蜂严格的考核制度让招聘一直是难题,累又赚不到钱,员工流失问题严重。”

据多位便利蜂员工介绍,除了年终奖未能发放等操作外,便利蜂在对外招聘时,会不断压低缴纳社保的基础工资,克扣员工。“对于一家零售企业,却很难打造出凝聚力强的团队。”

零售行业分析师凌飞宇认为,店长是便利店的核心竞争优势,但便利蜂前期扩张太激烈,尚没有精力去打造一个成熟的店长培训体系。

“在便利店行业整体面临瓶颈时,便利蜂由于缺乏独特性,很难独善其身。而2021年下半年以及2022年初的线下零售遭遇困难,造成了便利蜂如今的尴尬处境。”凌宇飞对记者表示。

便利店热冷却 下沉市场就是突破点?

近些年,本土便利店曾一度迈入发展的“跃进期”。

以成立于2011年的全时为例,一直被视为北京市场内资711。2017年,全时曾提出“百城百万”计划;2018年,全时已经拓展至北京、南京、天津、长沙、成都等多个城市,门店数近800家,仅在北京就有400多家门店,成为了北京便利店市场的头部品牌。

另一个例子就是便利蜂。2018年前后,便利蜂完成了A轮、B轮融资,估值超过16亿美元。在高瓴和腾讯的资金支持下,便利蜂在投资北京7-11鲜食合作工厂“呀咪呀咪”,又在华北和华东投资了多家鲜食工厂,并天津建立了第三个鲜食供应基地。便利蜂称其鲜食和自有品牌的营收占比基本与三大日系便利店持平。

公开资料显示,7-11在日本区域鲜食占所有商品销售额的50%,鲜食与牛奶乳饮等日配商品占毛利的60%,全家也曾被爆出鲜食销售额占比达到60%,这也是便利店行业主要盈利来源。

但目前来看,短期内,便利店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便利蜂在营门店仍保持鲜食高占比布局。但品类换代节奏并不快,与711的差别也不大,独特性较差。这也导致便利蜂无法通过品类在与其他头部便利店的竞争中建立壁垒。

同样,苏宁小店曾希望学习鲜食供应体系,进入便利店领域,但最终在供应链、资金等多重问题下,选择了关店。2020年,全时便利店北京、天津、成都的门店已全部打包出售给了山海蓝图,而华东、重庆两地的便利店由外资便利巨头罗森接手。

“全时便利店曾是北京市场规模最大的便利店品牌,但由于重资产模式直接导致门店运营负担过重”,凌飞宇认为便利蜂并没有吸取这一教训。

此外,在没有价格优势、品类优势的情况下,行业在内部竞争之余,还要面对新消费品牌的挤压。

照理说,每年夏季,都是便利店饮料、水品消费旺季。为了迎合消费需求,便利店往往会提前更新饮料品牌,提前扩张冰柜区域。

但从去年开始,不少便利店开始出现旺季不旺的局面。即使进入夏季,客流高峰也仍是早餐、中餐两个时段。这一变化也折射除便利店行业热度的衰退。

共2页: 上一页下一页

>相关《多个便利店品牌深陷关店困境 卷不动了?》内容:


1、 【中指快评】长三角多个城市放松住房限购政策,促进合理住房需求释放

近日,长三角多个城市先后放松住房限购政策。浙江海宁出台楼市新政,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购买住房的享有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同等购房政策;江苏昆山、太仓调整政策,在苏州市无房的外地户籍居民家庭,购买首套房无需提供社保或个税证明;上海临港(行情600848,...【继续阅读】


2、 海淀区消费节开启 北京50余家优质品牌组团进园区

北京商报讯(记者 王维祎)近日,"国际消费 品质北京 优质服务进园区暨第三届海淀社区消费节"活动成功举办。 菜百首饰、珐琅厂、懋...【继续阅读】


3、 搭建“1+5+15”活动框架 通州区推出文旅融合新品牌

北京商报讯(记者 吴其芸)8月19日晚,2022"遇见·运河"城市探访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北区(三庙一塔)举行。为弘扬和传承大运河灿烂历史文化,展现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旅游新风貌,丰富文旅消费新场景,促进副中心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遇...【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