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理财博客空间

理财鱼

您现在的位置是:理财鱼 > 理财方法 >

理财方法

【调查】“中国信评这一年”之三 ▏“信用评判”机构成为“失信人”是否可持续执业? “只进不出”34年无一家机构出局 监(2)

发布时间:2022-01-29 14:11理财方法 评论

实际上,受到“暂停”处罚的机构也屈指可数。2020年12月中下旬,东方金诚和中诚信分别被处以暂停业务3个月的处罚;2018年大公资信被暂停业务一年;2006年,受上海社保案影响,远东资信被央行暂停了评级业务,但并未说明期限,彼时其仅有银行间市场牌照。

尽管是无限期“暂停”,但远东资信也并未出局,而是在2021年实现了全面回归。

央广网记者梳理发现。远东资信成立于1988年2月15日,是中国第一家社会化专业资信评估机构。其重回人们视线是在2014年,获得证监会的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许可;2019年7月,交易商协会向远东资信开放了银行间市场的B类业务;2021年8月才获得银行间A类业务的评级资格,实现了境内市场全牌照的经营;2021年10首单发行成功。

“监管确实太爱护这个行业,真正下重手处罚的很少,发现问题大多也就警告一下。其实违规的轻重都不一样的。有的工作档案、底稿都没有,这样的机构应该活下来吗?如果一查出来问题就停牌照,那么所起到的震慑作用自然与仅仅是警告不可同日而语。”一位排名并不靠前的机构高管表示,综合来看,由于缺乏历史的经验,监管在准入认定、结果使用以及监管处罚三个层面上,管控效果谈不上良好。这导致评级行业慢慢走向另一个极端,应对监管游刃有余没有多大压力。

前述专业人士认为,2021年的年度检查结果迟迟不出炉,或许又是一次“高举轻放”的重演。

2021年年度检查始于4月份,央广网接到评级机构的回函均证实,检查早已结束,都在等待结果发布。

“此次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的检查相当彻底,不仅是工作档案、底稿、往来合同,甚至把邮箱均兜底翻出。应该说,机构存在的问题不可能躲过监管这一次的彻查。”有主流机构高管透露,少的几十项、多的上百项。现场直接让机构签字确认的。

“有消息说基本意见已经形成,春节过后会公布。”另有机构人士表示,至于为什么结果难产,中间有些问题还有待于界定,比如客户筛选问题、预评的问题,等等。

“监管处罚+适度保护” 监管的“矛”与“盾”

从1988年首家信用评级机构出现开始,中国信用评级行业已经走过了34年。虽然与国际机构的百年历史尚有相当距离,但也已经跨越了三分之一个世纪。令人担忧的是,这个行业并没有因时间的积淀而筋骨强健,反倒是越发虚浮孱弱。

而且,监管部门付出极大努力加强监管、做各种规则约束、进行现场检查等等。为什么收效甚微呢?

实际上,监管部门也是内心“实苦”。

“说到底,评级是历史上形成并延续下来的一种‘准公权’的赋予,是监管通过制度的许可,把对企业的风险判定的权力授予给了市场上的评级机构。监管作为授权人对这些机构可能是抱有‘爱怨交织’的复杂心态。”有研究评级多年的资深专业人士表示,既然把权利授予给这些市场机构,就意味着监管对他们其实是认可的,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监管为机构的信用背书。

该人士认为,当这些被授权的机构执业过程中出了问题,监管就陷入两难。“它做的很烂,我本来应该狠狠地收拾它,但我又很在乎外界的看法,毕竟是我授权给了它。”上述人士如是解释。

对这个行业要监管处罚,又要保护适度保护,导致最后结果自然是处罚不痛不痒,也没有一家拿到牌照后被驱赶出局。

“只进不出的结果,就是导致越发的肆无忌惮,甚至演变为对监管的一种‘绑架’,然后更加难以撼动。”上述人士表示。

有一个未经证实的传闻或可说明一些问题。综合多位业内人士说法,据说在2021年取消强制评级之后行业召开了电话会议,探讨评级要有区分度的问题以及行业收费提升等相关问题,机构表示,取消强制评级以及级别下调,那么投资人将可能面临估值变动、强制出售而造成的损失,如果投资人因此提出质疑,是找我们机构还是找你们监管?

公司治理短板亟需弥补

上述专业人士分析,造成这种状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曾经的“准公权”的赋予,一定程度上转化成了某些个人的“私权”。

另有多位机构人士透露,一些评级机构表面上股权是分的,但实际上是“一股独大”的。甚至某些新进入市场的机构,随心所欲到股东几乎都不开会的程度,因为老板一个人说了算。

上述专业人士表示,当一个缺乏公司治理的公司,没有公司制衡机制的法人治理结构的话,最后导致“准公权”会落到一两个人或者某个人的手里,成为“私权”,公司变成“一言堂”,公司大多缺乏制衡机制,最终导致整个行业可能会为所欲为。

经济学家刘纪鹏曾经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一股独大”最终必然走向“一股独霸”,股东在治理结构中起不了制衡的作用,所以治理结构就上不去。治理结构上不去的核心是没人能够制约到“一股独大”的大股东。

看来,此观点之于评级机构,同理。

“历史原因所致,评级机构存在股权过于集中的问题,无论国有或个人(含管理层)控股,都没有形成完善的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导致经营层面软弱无力,业务独立性往往受到干预。”一位评级业前辈分析,没有良好的企业愿景,股东和经营层没有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大股东的意愿直接关系到整个公司的经营行为,一味地以市场份额为导向,唯利是图,必将导致行业发展陷入“囚徒困境”。

理论上说,评级机构的股东应该是长期价值投资者,而不是短期的财务投资者。以国际三大评级巨头为例,其背后的股东都是以财务公司、投资公司、基金为主。

央广网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诸多机构人士提到公司治理问题时,均提到了2021年10月银保监会印发的《银行保险机构大股东行为监管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认为值得评级行业借鉴。

《办法》从持股行为、治理行为、交易行为、责任义务等方面,进一步规范了大股东行为。

共3页: 上一页下一页

>相关《 【调查】“中国信评这一年”之三 ▏“信用评判”机构成为“失信人”是否可持续执业? “只进不出”34年无一家机构出局 监(2)》内容:


1、 冰雪大调查|滑雪学员从2岁至70岁,冰雪游十大客源地南方占5席

朱骥是个80后,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其实他从小到大都没有怎么见过下大雪的场面。然而由于工作关系和个人兴趣爱好,如今的他是上海世诺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增值服务副总裁,专营滑雪配套装备和培养滑雪人才。 随着冬奥会的来临,更多人聚焦冰雪运动,根...【继续阅读】


2、 中介机构被立案调查 受波及项目或超百个

1月28日,北交所公布信息显示,大禹生物IPO项目中止审核。该项目的会计师事务所,正是日前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的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 因中德证券、信永中和、金杜律师事务所3家中介机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资本市场中多个项目受到波及。自1月26日以来,截至...【继续阅读】


3、 会上瘾!调查显示纯电动车车主不再愿意转用燃油车

近日,据美国权威调查机构J.D. Power公布的报告显示, 纯电动车车主不再愿意转用燃油车 。 J.D. Power全球汽车部门高级主管布伦特格鲁伯(Brent Gruber)表示:我们从研究中得知,许多消费者在考虑购买电动汽车时都对电池续航里程和汽车充电等方面感到担忧。...【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