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理财博客空间

理财鱼

您现在的位置是:理财鱼 > 理财方法 >

理财方法

看不到生意,人力资源工作的格局就小了

发布时间:2022-03-30 11:16理财方法 评论

数字化时代,一重重的不确定性纷至沓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如履薄冰。在这样的环境下,优秀的组织能力显然是企业生存的底气,但偏偏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的逻辑也开始巨变,传统的管理方法瞬间失效。面对混沌,企业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面开始狠抓人效,一面又伺机推动组织创新。面对未知,企业的每一步都可能迎来开阔,更有可能万劫不复。

那么,应该如何破局呢?

为此,《中外管理》对知名管理学者、穆胜咨询创始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穆胜先生进行了专访,就时下最热门的组织与人力资源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01、组织转型进行时

《中外管理》:2022年,越来越多的大厂开始推动组织转型,外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打磨组织似乎成了最佳选择。一方面,他们开始精简、聚合中后台,另一方面,开始向一线授权,这些组织调整手段似乎让企业越来越“平台化”。企业为什么一定要选择这样的组织转型呢?

穆胜:组织转型是个大动作,企业决心要做,无非是两个原因:

一是内部的“大企业病”让组织失去了效率。所谓“大企业病”,就是企业长大以后的官僚化,用现在流行的一个词语来描述,就是“内卷”。这些官僚的形态可以描述为四类——部门墙、隔热层、流程桶、指标真空罩。于是,企业看似坐拥大量人才和资源,但就是出不了成绩,打不了胜仗,在市场上越来越没有存在感。

二是外部的超级不确定性。互联网和数字化时代,商业世界成为一个紧密连接的系统,酝酿了大量的“黑天鹅”和“灰犀牛”,我们最近都在“见证历史”。如果企业不够敏捷和柔性,很难生存,但组织转型能解决这个问题,甚至能让企业在不确定性中获得更多的机会。

《中外管理》:当前,90后、00后已经开始进入职场,新代际员工已经开始成为职场主力。这个群体更加自我、更加追求个性表达,似乎有新的“人性假设”。这个变化是促使企业进行组织转型的原因之一吗?

穆胜:正好最近和陈春花、彭剑锋两位老师做了一期新的三人谈,主题刚好就是新代际员工的人性假设与管理模式。我的观点是,新代际员工有他们的特点,但这些特点并不足以支撑一种新的“人性假设”,更没必要为他们兴起一种独特的组织模式。

新代际员工更加个性化,他们必然挑战企业传统依赖的威权。但讨论他们的人性假设或个性没有意义,因为你无法用精准投喂的方式去讨好他们。说直白点,难道你要一个个60后、70后老板去学二次元文化?

所以,企业应该思考如何建立一种组织模式,让新代际员工在释放个性的同时,与企业共赢。新代际员工需要钱、需要尊重、需要自己实现、需要社会认同,都没有关系,从公平的市场里去取。企业做什么呢?给人家足够的赋能,足够的激励,足够的机会,让人家有能力干、有意愿干、有机会干。这不就是我提出的平台型组织(Platform-based Organization)吗?

其实,90后、00后需要这些,难道以前的员工就不需要?大家都是人呀,都有人性呀。以前的组织管理,本来就有很多漏洞,新代际员工的个性只是把这层遮羞布给掀起来了。回到最初的问题,我们真的应该思考组织模式的问题了。

《中外管理》:组织转型看起来的确是个必选项。但在现实中,选择组织转型的企业毕竟是少数,面对上述如此明显的问题,为什么大多老板却无动于衷呢?

穆胜: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多老板认为,大企业病必然出现,无法避免,于是,选择了改良主义的路线。但这个认知也是有问题的。穆胜咨询的研究发现,企业发展有三段历程:

一是车库创业期,主要是以组织活力来支撑,这个时候没有规模优势。

二是缓冲期,主要是以规模优势来支撑,这个时候企业已经长大了,但组织活力却下降了,出现了大企业病。由于规模经济的爆发力非常强,这个时候企业会走上业绩快车道,不太能看出组织活力不足的问题。

三是花样作死期,规模优势触顶,而大企业病却愈演愈烈,完全没有下限。这引发了我提到的“管理双杀效应”,即人效和财效交叉作用,双双下降,企业急速下坠,很难翻身。换句话说,缓冲期是一个老天给企业的“时间窗”,如果把握不住,企业就麻烦了。

五年前,我曾认为,企业可能因为两种场景选择组织转型:一是生存得不错,有足够的底气,也想要好上加好,于是选择组织转型;二是不得不转,不转就可能出问题。后来我明白了,没有第一种场景,所有企业选择组织转型都是第二类,生存得不错的企业,不想转型。除非他们的老板厉害,看得到“组织的终局”——平台型组织。

《中外管理》:您似乎认为平台型组织就是组织转型、进化的方向。这里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我们的企业家读者一定会很关心——平台型组织是否适合所有类型的企业?在您的视野里,企业在转型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共同的痛点?

穆胜:平台型组织有三大要件,一是资源洼地,二是共享机制,三是价值理念和战略内核这两个一软一硬的企业底层逻辑。共享机制我们可以帮企业设计,这是一套成熟的方法;但资源洼地、价值理念和战略内核是企业或企业家的禀赋,有就有,没有就没有。

所以,小企业不适合平台型组织。因为他们没有资源洼地,甚至我们很难基于他们薄弱的管理基础来设计共享机制。我甚至会告诉部分相熟的企业家:“以上市作为里程碑,在企业从0到1的过程中,就是老板设计好系统,让大将和员工成为零件,在老板领导力的感召下全力执行。别整那些平台型组织、员工自驱动的一套,这些与你们无关。”

另外,一部分老板,即使企业做大了,也不适合平台型组织。

一方面,有的老板内心并没有平等、自由、开放的价值理念,说白了就是格局问题。他们更想以平台型组织为名,去做一个“权控体系”,所以,既不愿意放权,也不愿意发钱,最后组织转型做不下去大家都不开心,其实还不如不做。

另一方面,绝大多数老板并没有清晰的战略内核。这很有意思,100%的老板都会告诉你,他对于行业理解有多深,战略有多牛。但根据我的观察,90%以上的企业,战略都不清晰。企业资源有限,如果没有战略内核,资源会像“撒胡椒面”一样被耗散掉,平台必然没有竞争力。这种企业长不出资源洼地,我们也很难基于这种缥缈的战略设计共享机制。

《中外管理》:谈到组织转型,人力资源部显然需要扮演重要的角色。甚至有人说,现在的人力资源部已经有“中台化”的趋势了。组织转型中和转型后,人力资源部门究竟应该如何重新定位?

穆胜:首先,人力资源部门不是中台,平台型组织不是把不同的部门划到不同的“台”去。

共4页: 上一页下一页

>相关《 看不到生意,人力资源工作的格局就小了》内容:


1、 锂的战争:生意模式有多坏,反噬效应就有多强

文丨锦缎 在锂矿这个布满聪明钱的赛道里,想跑得比别人快或者比别人聪明,实在难上加难——因为好的锂矿不仅对价很高,而且开发起来非常耗钱,一直都是一个强者恒强的领域。 就在去年,中国矿业一哥紫金矿业出海平魔,豪掷50亿拿下了位于阿根廷西北部卡塔...【继续阅读】


2、 新华三高级副总裁黄罗嘉敏曾在英特尔工作16年 人力资源管理经验丰富

理财鱼小提示:新华三高级副总裁黄罗嘉敏曾在英特尔工作16年 人力资源管理经验丰富 运营商财经网 实习生牛荣莉/文 人才的引进和员工的管理对于一个企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现任新华三高级副总裁兼首席人力资源官的黄罗嘉敏有着30多年的从业经验,对于新华三集团...【继续阅读】


3、 Google:人力资源专业已经是数据科学

根据知名雇主品牌咨询机构Universum Global发布的“2021全球最具吸引力雇主”榜单(World’s Most Attractive Employers),力压微软、IBM、苹果获得头名,成为了全球工科、IT专业、经营学学生最想去的公司。 作为科技巨头,推崇技术,“黑科技”层出不穷...【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