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理财博客空间

理财鱼

您现在的位置是:理财鱼 > 股票行情 >

股票行情

宗教的救助作用及其局限

发布时间:2022-03-02 17:06股票行情 评论

【文明的坐标——人类与风险的博弈】

陈志武/文

家秩序是最为持久不衰的人类互助共同体,其次是组织严密的宗教社群,宗教对强化人类生存力也贡献很大。权威学者涂尔干(Emile Durkheim)说,“宗教就是一组有关神圣事物的信仰与实践的统一体,这些信仰与实践将信众凝聚到一起,组成一个叫‘教会’的排他性道德社群”。家庭和宗族能长久持续,这好理解,因为它们是基于血缘的共同体,但宗教是超越血缘,是基于对“道德化神”(moralizing gods)的共同信仰,却也能持续上千年甚至两千多年,国家有兴衰但宗教能永恒,这本身就值得我们研究探讨,更何况如果离开宗教,我们就无法理解不同文明在过去两千年的演化历程。

那么,在实效上,宗教对人类的贡献如何?作用方式又是什么?前面说过,如果只从劳动生产率指标判断,宗教跟儒家一样,也没能带来正面的影响。不仅从轴心时代(即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间)直到18世纪末,全球人均收入基本没变,而且一些基于现代数据的研究表明,信教程度越高的社会里,其全要素生产率反而更低,也就是,宗教甚至对生产率呈负面作用。可是,一旦考虑风险化解能力,结论就不同,基督教《圣经》就很直接,“你要谨守遵行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诫命,律例,典章。……他(神耶和华——引注)必爱你,赐福与你,使你人数增多,也必在他向你列祖起誓应许给你的地上赐福与你身所生的,地所产的,并你的五谷,新酒,和油,以及牛犊,羊羔。你必蒙福胜过万民。你们的男女没有不能生养的,牲畜也没有不能生育的。耶和华必使一切的病症离开你”(《旧约·申命纪》7:11-14)。也就是,只要你信上帝,并坚守教规律例,那么,物质短缺、不生不育、疾病缠身这些风险都不会跟你有关。

从古罗马分别于公元165年和261年经历的两场大瘟疫中基督徒的经历,到19世纪传教士在清朝中国的赈灾救荒,都具体地展示宗教的化险与救助价值。德合佳(RajeevDehejia)等三位教授利用当代美国数据,分析收入下降对信教家庭与非信教家庭的消费冲击差异,发现逆境对信教家庭的冲击显著小于对普通家庭的冲击,信教的化险效果明显。一方面,教义可能淡化信徒对物质的追求,他们可能本来就更在乎精神生活,收入下降对消费的影响本来就低;另一方面,教会为信徒提供应急救济,就跟中国历史上的佛庙一样,此外就是教友间的风险互助互救。也正是因为宗教提升信徒的风险应对力,在生活风险本来就高的地区,人们对宗教的需求也多,信教人口占比会更高。20世纪20年代之前基督教在中国的扩散经历也与此类似。

既然宗教能起到实质性避险效果,这意味着,一方面不同宗教派别之间会展开竞争,比如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之间的上千年的竞争,另一方面宗教也会跟宗族、金融市场、国家福利竞争,最大化自己的信众社群。我们可以视宗教组织为一种俱乐部,避险与资源共享是其提供的功能之一:每位信众专注其中的资源越多,其他教友会因此受益更多,所以,信众越多越好。依照这一逻辑,宗教的发展就需要解决以下问题:如何激励个体,让他们将更多资源投入此宗教,而非彼宗教或金融市场?为了做到这一点,宗教在提高加入组织的收益的同时,也可以采取手段阻碍金融、宗族和其他宗教的发展,降低信徒从其他途径得到的效用,或者抬高其他途径的成本,使信徒专注此教。

从一开始,基督教和伊斯兰就阻挡金融的发展,因为金融所提供的风险分摊和资源共享手段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一般而言,金融都是跨期价值交换,涉及交易两方在今天和未来不同时间点,或者未来不同事件点之间的价值交换;如果正式金融市场足够发达,人们就可以针对各种未来风险事前买保险,或者,等意外风险发生了,也可以事后通过借到“过桥贷款”,度过短期难关。因此,金融市场跟宗教组织所实现的跨期交换,具有一定的功能重叠性,只是前者基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货币化交易(市场交易),而后者基于教友关系和教会中介,不涉及赤裸裸的“利”。两者既可以是互补关系,亦可以是排斥性竞争关系实证研究表明,富有者的信教占比低,部分原因在于他们有金融避险手段,不需要宗教的这种功能。

从历史进程看,远在犹太教成形之前,市场化金融交易早有发展。考古证据表明,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最早发明定居农耕的地区),至少4500年前跨期借贷就足够流行,以致于催生出楔形文字;公元前19世纪中叶刻在石碑上的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甚至明确对借贷利率有上限规定。可见,借贷金融在那时已经普遍,借贷技术在那之后的一千年里传播到古希腊、古埃及、古罗马等。而在东方的中国,《周礼》就有泉府进行放贷和跨期平易物价的安排,表明官府和民间到周朝就已熟知借贷金融。也就是,在基督教起源之前,借贷金融在西方和中国就普遍发生。可是,后来为何停滞不前?

答案在于,西方于公元3、4世纪接受基督教后,金融发展几乎完全停顿,原因就在于教会对金融的排斥。基督教(在16世纪新教改革之前,基督教就是天主教)从一开始就敌视有息借贷。《旧约》中《申命纪》23:20-21强调:“借给你兄弟银钱、食物,或任何能生利之物,你不可取利。对外方人(strangers)你可取利,对你兄弟却不可取利,好使上主你的天主在你要去占领的地上,祝福你进行的一切事业”,亦即明确禁止对“兄弟”的有息放贷。由于《旧约》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共同的经书,禁令贯穿于三大一神教。

不过,虽然《旧约》禁止对“兄弟”放贷收息、允许对“外方人”取息,但是,谁是兄弟,谁是外方人?这十分关键。犹太教的解读是:只有犹太人才是兄弟姐妹,而非犹太人为“外方人”即陌生人,于是,犹太人放贷给基督徒、穆斯林时可合法收息。相比之下,基督教认为只有敌人才是“外方人”;公元4世纪米兰大教堂主教圣安布罗斯(St.Ambrose)写道:“你可以要求并收取利息的人,是那些你可以正当伤害、可以合法用武以对的人,是那些你在战场上无法战胜但想通过1%利息去报复的人,是那些你把他们杀死也不犯法的人。有息放贷者是不用武器而作战的人:他通过收息来报复敌人。因此,那些可以发动正义战争的地方,也是可以做有息放贷的地方”。而敌人之外,不论是否为基督徒,皆是兄弟姐妹,互相帮助是应该做的,贷钱收息违背手足原则。伊斯兰教《古兰经》也禁止有息放贷,至今没变。这与儒家主张基于“义”、反对基于市场交易实现人际合作互助十分一致;孔子曰:“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即只有小人才谈钱收利息。

这就部分解释为什么轴心时代之后金融在西方和中国几乎都停止发展。

共2页: 上一页下一页

>相关《 宗教的救助作用及其局限》内容:


1、 4万吨猪肉收储引发A股“吃肉一日游”行情 分析人士:收储对猪价提振作用有限

财联社(郑州,记者 王平安 张晨静;编辑 刘琰)讯 ,近期全国平均猪粮比价为4.98:1,已进入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国家发改委将按规定开展收储工作。受收储消息提振,昨日A股市场养猪企业全部收涨,但今日未延续涨势,整体小幅回落。 财联社记者多方采访...【继续阅读】


2、 中西部市县推进隐性债务清零试点,“中央不救助”原则已定

当前防风险一大重点工作是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财政部已经选择广东、北京、上海等财政实力强的地区率先开展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工作,其中广东率先宣布去年如期实现“清零”目标。 而一些中西部市县也正在开展隐性债务清零试点工作。 西藏自治区财政厅在...【继续阅读】


3、 华为联手中国移动,打破欧美垄断,倪光南院士的警示起作用了

理财鱼小提示:华为联手中国移动,打破欧美垄断,倪光南院士的警示起作用了 在华为遭遇到美国制裁之后,倪光南院士曾多次对中国科技发出警示,他提到了几个很重要的观点,第一个就是“中国科技想要不被卡脖子,唯有坚持自主创新一条出路”,第二个就是“中国在服...【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