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理财博客空间

理财鱼

您现在的位置是:理财鱼 > 理财方法 >

理财方法

思必驰冲刺科创板,仍面临三大挑战

发布时间:2022-07-25 18:58理财方法 评论

1950年,著名的图灵测试诞生。

计算机科学之父艾伦·图灵定义,如果一台机器能够与人类展开对话而未被辨别出其机器身份,那么这台机器具有智能。

只是在当年,这个划时代的贡献显得颇为孤独。人工智能还没有命名,没有形成一门学科,也没有研究团队。

人工智能的巨大转折发生在2016年,ALphaGo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人工智能进入公众视野。

站在当下的时间节点来看,人工智能已经服务于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细分赛道也在不断发展。其中,对话式人工智能经过几轮更新迭代,正在成为各行业的智能化“标配”之一。

近日,一家对话式人工智能平台型企业,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思必驰)向上交所递交招股书,拟科创板IPO,中信证券是保荐机构。这家公司2007年在英国剑桥大学成立,曾先后获得联想之星、阿里巴巴的投资。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公司没能摆脱AI公司的亏损困境,近三年连续亏损累计超8亿元,毛利率也在持续性下滑。

思必驰在人工智能领域怎么发展起来的?业务具体如何布局的?存在哪些挑战?本文将重点回答这些问题。

创始人曾三次抵押房子

2007年,在剑桥大学攻读语音识别方向博士学位的俞凯,找到一同留学的高始兴与林远东,联合创立了思必驰。

他希望把自己所学产业化,用技术改造世界,选择了投身智能语音赛道。

起初,思必驰在教育领域探索商业化落地。

高始兴发现语音市场、特别是语音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存在很大机会,相应的公司却很少,国内只有科大讯飞一股独大。

当时恰逢全球推广中国文化,国内老师出国程序繁琐,三人便将商业化落地场景定位于对外汉语业务,以人机对话的形式,为在国外学习中文的同学提供技术平台。

在高始兴的初步设想里,有了语音交互技术以后,公司可以服务教育软件公司,甚至自己做产品。

思必驰早期发展并不顺利。当时人工智能还未大火,语音技术存在瓶颈,市场认知度也低,导致思必驰在商业化落地上举步维艰。高始兴接受采访时曾坦言,“早期我们是拿着锤子找钉子,拼命找客户,让客户把人工智能技术用上去,客户都是半推半就,而且场景有限。”

一年后,思必驰应苏州政府邀请回国创业,这年俞凯还在剑桥攻读博士后,做全链路可交互语音技术研究,林远东继续负责海外汉语业务,高始兴回国开辟新业务,带团队研发为中国人提供学习英语的技术。

回国后的思必驰并未迅速理清公司的未来走向,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业务探索。

先是2011年,苹果上线Siri功能,语音交互市场一时风光无限,高始兴判断人机语音交互有着更大的市场,思必驰转身聚焦智能硬件领域。

但当时公司已入不敷出,账面上的钱只够花几个月,高始兴不得不抵押了自己的房子。之后,在公司最艰难的时候,高始兴又抵押了两次房子。

这期间,2012年思必驰完成A轮融资,获得荷塘创投和联想之星一千万元的投资金额。

再到2014年,思必驰将原有的教育板块剥离出去,决定专注赋能终端,同时推出了对话智能云平台——对话工场。

这一业务转折点意味着,公司正式进入正轨,也越来越像一家纯粹的人工智能企业。

接下来的几年,思必驰迎来了一段稳步发展的时期。

融资上,截至2020年,思必驰先后融资7轮,投资机构包括阿里巴巴、富士康、美的集团、北汽产业投资、中信证券等一线知名企业和投资机构,共完成总额超10亿元融资。

思必驰冲刺科创板,仍面临三大挑战


发展上,随着物联网领域市场得到释放,思必驰在2015年专注物联网和车联网,并逐渐展开行业和场景深耕,为智慧家居、汽车、消费电子等物联网终端市场打造自然语言交互技术方案。2017年推出全链路智能对话平台DUI。

再到2018年,为了提升智能语音性能,还未盈利的思必驰加大研发投入,开启新场景业务探索,与中芯下属的投资公司中芯聚源合资,成立更加烧钱的芯片公司上海深聪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思必驰对其进行技术及资源赋能,打造“算法+芯片”一体化的整体解决方案。

深聪智能的董事长周伟达是思必驰原CTO,他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了思必驰亲自下场制造芯片的原因:

一方面,思必驰产品覆盖的平台增多,客户的需求千差万别,现有的通用芯片的问题逐渐凸显,在高性能平台上,无法满足功耗需求,在低端硬件平台上,思必驰的语音技术能力又无法完全体现。另一方面,思必驰的业务模式也对做芯片提出需求,思必驰处于业务第一线,需要提供专业的硬件服务。

2019年,思必驰正式发布人工智能芯片TH1520,围绕“云+芯”,赋能智能终端+全渠道信息服务。

营收增长,毛利下滑

经过多年探索后,现在的思必驰,是一家对话式人工智能平台型企业。

对话式人工智能是指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或文字形式与之交流的技术,例如聊天机器人、虚拟助手等。对话式AI产品可以替代人类对话完成大量重复性、规则性对话任务,优化重构对话服务的工作流与职能重点。

根据《中国对话式AI行业发展白皮书》,2021年,对话式AI的市场规模为45亿元,带动规模126亿元。预计2026年,对话式AI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08亿元,带动规模超385亿元。

思必驰冲刺科创板,仍面临三大挑战


思必驰主营业务收入按产品形态主要分为软件产品、硬件产品及技术服务,其中,技术服务又分为技术授权服务和定制开发服务两种产品形态。

具体来说,思必驰的核心产品是智能人机交互软件、软硬一体化人工智能产品和对话式人工智能技术服务。

报告期内,从2019年至2021年,思必驰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15亿元、2.37亿元和3.07亿元。

其中,智能人机交互软件产品营收为6474万元,占总营收比例为21.06%;软硬一体化人工智能产品营收为1.01亿元,占营收比例为33%;对话式人工智能技术服务营收为约1.41亿元,占营收比例约46%。

软硬一体化人工智能产品是思必驰目前的业务重心,招股书中将这部分业务列为第一大收入来源。

2019年,思必驰实行软硬一体化产品战略,逐步打造覆盖AI 语音芯片、AI 模组和 AI 终端等完整产品形态的解决方案,三者均已形成标准化产品,销量逐渐增长。其中,AI终端的收入在2019年至2021年占据大头。

不过,思必驰的毛利率近几年呈现下滑趋势。

报告期内,思必驰综合毛利率分别为72.17%、69.74%和 58.15%,整体呈下滑趋势,与思必驰的业务变动有强关联——报告期内思必驰产品结构发生变化,毛利率相对较低的软硬一体化人工智能产品收入占比增加。

而由于软硬一体化人工智能产品在2020年和2021年还处于市场推广阶段,加之市场竞争激烈,该产品的毛利率在2019年至2021年分别为28.75%、24.74% 和 19.12%,逐年下滑。

共2页: 上一页下一页

>相关《思必驰冲刺科创板,仍面临三大挑战》内容:


1、 上游受困高油价、下游受制房地产,仁信新材“夹缝”冲刺IPO

惠州仁信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仁信新材”)主要产品是聚苯乙烯,近日更新了财务数据,并且披露了对监管问询函的回复,拟在创业板上市,仁信新材下游是家电及照明的终端消费,受到房地产后周期较大影响。 仁信新材上游采购产品苯乙烯跟国际油价联动,...【继续阅读】


2、 至欧科技冲刺IPO,去年利润骤降,收购实控人公司引关注|IPO观察

(图源:中新社) 有一家企业,前几年因为要解决同业竞争的问题,收购了实控人旗下三家尚在亏损的企业。2021年又因为行业景气度下滑,造成扣非净利润大幅下滑50%以上。这家企业就是至欧科技,不过即便面临这些难题,至欧科技依然义无反顾的选择IPO,并于7...【继续阅读】


3、 打造一批高水平中介机构!国泰君安李俊杰:帮助科创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

“设立科创板试点注册制3年来,科创板承受了多重压力,创造了上市公司量质齐升、交投持续活跃、市场运行整体平稳的良好局面。”国泰君安副总裁、投行事业部总裁李俊杰表示,这些成绩将为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作用提供宝贵经验借鉴。 李俊杰是在接受券商中...【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