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理财博客空间

理财鱼

您现在的位置是:理财鱼 > 理财方法 >

理财方法

中国光伏激荡20年

发布时间:2022-10-25 14:28理财方法 评论

随着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不断增加,如同给我们生存的地球环境裹上了一层厚厚的被子,全球变暖加剧,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高温热浪、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

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020年9月22日,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递交了“双碳”减排时间表——“中国将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但我们也发现,鲜有人知道什么是“碳达峰” “碳中和”,它对我们的影响如何,甚至有人觉得它们和我们关系不大。

所谓“碳达峰”,指的是“碳排放量达到峰值不再增长”,碳中和指的是“通过多种节能减排手段抵消产生的碳排放”。

实现“碳中和”是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它不仅需要政策、相关部门的支持,也需要众多企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需要我们从认知到行动层面,实现“知行合一”。

2021年,被称为中国的“碳中和行动元年”。在政策的推动下,在即将过去的这一年,无论是BAT等互联网科技大厂,还是能源领域的企业、商业消费类公司,都在布局双碳,发布厚厚的ESG报告,强化企业的ESG体系。

所谓“ESG”,指的是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责任(Social Responsibility)和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三个层面。这是一种区别于传统上以财务表现为核心标准的投资理念,它要求企业不再紧盯着“盈利”这个单一指标,而是从以上这三方面着手,从而寻求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历史上的每一次商业裂变,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而未来,面对商业和科技的不断变化、发展带来的挑战,“双碳和ESG”则是人人确定必修的课题,这不仅关系到政府、企业的责任,也关系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

为此,「商业秀」特别推出了“「碳」路者”系列专题,聚焦“双碳和ESG”,记录科技和新商业领域在“双碳和ESG”层面的新兴「碳」路者,探索未来商业的无限可能,挖掘潜在的商业价值。

第一期,“「碳」路者”追溯中国光伏近二十年来是如何“从0到1”、摆脱“三头在外”的掣肘,又是如何走上技术降本的自主发展之路的。

以下为正文

2005年12月14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前,五星红旗高挂。钟声敲响,一位其貌不扬、笑容腼腆、略有些拘谨的创业者被推向台前。

他就是无锡尚德董事长施正荣:澳大利亚归国的太阳能博士、创业5年便登陆纽交所。

上市后第二年中旬,无锡尚德股价一路飙升到40美元以上,施正荣身家一度高达23.13亿美元(约186亿元),问鼎2006年中国新首富宝座。

而距此高光时刻的6年前,施正荣一度被质疑为忽悠人的“大骗子”——2000年,38岁的他放弃澳洲优渥的生活和科研条件回国创业,拿着仓促做好的BP(商业企划书),为他的“光伏梦”四处奔波找钱。

每到一座城市见人,施正荣都会说,“给我800万美元,我给你做一个‘世界第一大企业’”。而彼时,几乎无人相信他的故事。

就在施正荣走投无路时出现了转机,在同乡杨怀进的帮助下,施正荣见到了无锡市经贸委主任李延人,拉到了无锡的资源,并且拿到了600万美元的初始资金。

在光伏行业,施正荣早期的创业故事无人不晓,他本人也堪称“教父”级别的人物。

12年间,施正荣将一个在中国从未听说过的行业发展成为了一个产值几千亿,且带动了上千万人就业的一条完整产业链,欧美国际市场也纷纷膜拜效仿,他也因此成了媒体和政府的“宠儿”,被英国《卫报》评为“能够拯救地球的50人”。

在媒体的聚光灯下,施正荣和无锡尚德这家公司一举一动都被外界聚焦。但几乎很多人忽视了一点:无锡尚德早期起家完全靠引进国外设备。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掣肘局面,是因为彼时光伏产品市场,光伏核心原材料以及光伏核心设备这三大块,都被欧美和日本牢牢控制着。

当时,业内的普遍声音是——“整个中国的光伏产业90%都是买来的,我们没有核心技术”。

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无锡尚德也集中了其95%以上的产能,其光伏组件产能在2012年就达到了2.4吉瓦,发展成为全球“四大光伏企业”之一。

无锡尚德早期的举步维艰,某种意义上而言是我国光伏发展初期的一个历史缩影:不仅没有完整的产业链,就连重要的原材料和设备,基本都要从国外引进。

如果把时针再往前拨动,追溯我国光伏行业“从0到1”的发展之路——从第一颗硅单晶自主研发成功到向外引进原料和设备遭遇掣肘,从扭转“三头在外”到走向“三个‘世界第一’”,从技术之争到强化产业链,中国光伏的崛起之路,宛如一棵刚发芽的小树苗,经历了数十年的风雨飘摇,最终才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从0到1:第一颗硅单晶的诞生

1958年仲秋的某天早晨,天津板桥农场的大门戒备森严,一辆卡车缓缓驶出。

车上坐着两个年轻人,一个浓眉方脸的叫丁守谦,他是北京大学物理系电子光学专业的研究生,也是由苏联专家谢曼执教培养的我国首批10个电子光学研究生之一;另一个眉头紧锁的高个子叫张少华,他是天津一所中学的物理教师。

卡车轰隆隆地向前驶去,丁、张二人眼神迷茫,他们不知自己将会被带往何处。

到达目的地后,二人才发现被带到了天津玛钢厂。

彼时,恰逢世界第一块集成电路问世,全球各地的硅材料研究所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在全球掀起了一阵“硅研究热”。我国公安部为了用硅制成小型发报机、步话机,从而提高技侦技术,在天津玛钢厂成立了“601”实验所。

丁守谦和张少华成为了当时的“天选科研人员”,被安排到“601”实验所从事硅单晶提纯工作。

为了推进硅单晶提纯工作的进度,在公安局特批下,实验所又从板桥农场陆续抽调了几名物理系人才成立了“物理提纯组”。

硅单晶提纯是一个高度专业的技术活儿,虽然这些物理系人才被聚集在此,但这群人当中没有一个人是学半导体专业的。再加上当时技术设备落后,相关资料匮乏,一切都要“从0开始”的“草台班子”,他们能行吗?

“物理提纯”小组成立后,面临的第一个难题便是资料匮乏。

当时搜集资料难度相当大,需要每一位成员在大大小小的书店进行“地毯式搜索”。他们只要看到半导体、硅相关字眼的书籍,就买回来研读。

后来,丁守谦找到了一本俄文版《半导体冶金学》,还有一本黄昆与谢希德合著的《半导体物理学》。

靠着这些从书堆里搜索到的资料,小组成员了解到“硅的熔点比锗要高出469摄氏度”。也就是说,进行硅单晶提纯离不开高温条件。

但这可让小组犯了难,因为当时能找到的只有一台破旧的高压变电器,没有高熔点的设备,根本无法进行实验。组员李性涵建议采用高压打火花的方法,经过几个月的尝试,才到达高温,将硅粉熔炼成了硅块。

不过,这也只是“碳化硅”,和物理提纯组想要的“硅单晶”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小组成员再次陷入困局。

此时,宛吉春厂长打听到北京有色金属冶金院有拉锗单晶的设备。宛厂长认为,虽然拉锗单晶和硅单晶差距,但是去北京看看,说不定能找到可借鉴之处。随即派丁守谦赶往北京学习。

进京后的丁守谦发现,锗单晶炉实物要比文献上的图复杂得多。并且当时规定只能现场参观,不许拍照。无奈之下,丁守谦只能瞪大眼睛仔细观观察,不放过锗单晶炉的任何一个细节。

共3页: 上一页下一页

>相关《中国光伏激荡20年》内容:


1、 优步(UBER.US)子公司Drizly因2020年数据泄露问题遭FTC处罚

智通财经APP获悉,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正在处罚优步(UBER.US)旗下子公司酒精运输公司Drizly Inc.及其首席执行官CoryRellas,原因是他们涉嫌在2020年的一次数据泄露安全漏洞问题,那次安全问题泄露了250万消费者的个人信息。 根据FTC周一的一份声明,这...【继续阅读】


2、 美国房贷利率攀升至20年高位 二手房销售连续八个月下滑

智通财经APP注意到,美国的抵押贷款利率正逐渐接近 7%。房地美周四表示,30 年期贷款的平均利率从上周的 6.92% 攀升至 6.94%,创下2002年4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去年同期为3.09%。 美国房屋抵押贷款利率目前处于 2002 年 4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今年翻了一番还多...【继续阅读】


3、 美国房贷利率攀升至20年高位 成屋销售连续第八个月下滑

财联社10月21日讯(编辑 牛占林)随着美联储大幅加息遏制通胀,美国房贷利率自今年年初以来一路飙升,已经逼近了7%,这打击了购房者的热情,浇灭了新冠疫情爆发后的房地产繁荣。 当地时间周四,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巨头房地美(Freddie Mac)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