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理财博客空间

理财鱼

您现在的位置是:理财鱼 > 今日热点 >

今日热点

中国式养老困局:一个最大的养老刚需市场,为什么迟迟做不起来?(2)

发布时间:2021-07-15 11:45今日热点 评论

  对于任何一种养老模式来说,成熟稳定的支付方式是前提,甚至是企业成长的催化剂。如早期布局上海静安的福寿康,就是步步紧跟上海长护险政策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居家照护公司,营业额逾6亿元,实现盈利4年,净利润7%。

  10年前刚刚成立福寿康时,创始人张军在营业范围里甚至无法注册为养老护理,只好挂着家庭服务的牌子“打擦边球”,医疗人员只能挂靠在其他医疗机构。创业起步时,福寿康瞄准了术后老人的照护和康复需求,尤其在远离医疗资源的郊区,绝对的刚需会让家庭愿意为之自掏腰包。

  在上海“高龄老人医疗护理保障计划”和“长护险试点”两次政策红利下,解决了张军一直头疼的两道难题——医疗资质和医保支付,稳定的客源随之带来稳定的需求。福寿康从静安复制到全市及江浙,失能半失能家庭获得支付能力提升是业务加速的核心驱动力。反过来,长护险规范了养老护理团队的专业性,催化了居家养老行业的发展。

  长护险落地的城市必然是最优选择。除此之外,居家照护企业倾向于从省会城市切入,用同样的路径复制渗透市场——到医院里面去,找到最精准的客户,挖掘最刚性的需求,找到愿意为之自费的人。

  一条典型的中国式居家养老公司的发展路径或许是这样:50%以上的业务量来自G端的政府购买长护险或者居家养老服务,余下来自B端的医院和C端的老人上门服务。

  尽管如此,上海有500万老人,长护险全面试点3年覆盖50多万,真正享受到居家照护服务的只有36万。由于居家领域过于分散,460家居家照护机构的竞争之下,以上海为大本营的福寿康,也仅仅服务4万多老人。

  张军谈到,目前长护险还在试点阶段,全国没有统一评估标准,有的地区只管中重度失能,有的地区按照国际标准评估,将轻度失能老人也纳入服务对象。行业担心,未来放得开的试点城市会不会往回收。

  但目前,长护险还只是经济发达地区才有的“福利”。2016年开始,国家政策层面引导15个城市开展长期护险试点,其中能覆盖到全人群的目前还只有6个城市,上海、青岛、南通、苏州、荆门和石河子。

  剩下的城市,主要以覆盖城镇职工为主,现阶段几乎无法覆盖到抗风险能力更差的农民。但恰恰是大部分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往往更需要长期护理保险。

  36氪发布的《这就是新经济,五万字拆解中国银发经济》显示,即便在上海,3年来长护险服务对象增加56倍,同期服务供给仅增23倍,近100%的缺口差距还是靠高薪资补贴吸引了原有的家政行业服务者。

  政策的收紧让养老玩家们放慢扩张的脚步,边做边观望。36氪发布的养老产业研究报告认为,由于医保支付的长护险控费和审核评估层面的收紧,原有15万的5-6级评估老人会减少,而更多待审的老人会相对更难通过。现有的15万失能半失能老人,会“不得已”逐渐加速分流至集中式专业照护场景。

  除了提供上门服务的护理站,福寿康也在收购养老机构,布局全产业链。

  有业内人士分析,“机构的好处在于可以自己掌控,如果是把宝全部押到社区,发展居家养老,如果哪一天政府对长护险收紧了,企业会面临很大风险。”

  从全球范围来看,也只有荷兰、以色列、德国、日本、韩国五个国家建立了全民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总覆盖不过3亿人。日本介护险从2000年开始运行了近20年,受益者从最初的256万人增长至600余万人,财政压力同样吃紧。

  养老从业者们很矛盾。硬币的正面,是国家2016年开始实施试点的长护险,近年来已经明确作为独立的社会“第六险”,硬币的反面,长护险政策的停滞也让人对其可持续性担忧。

  未来30年,中国的近2亿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3.8亿,即便只服务10%的失能失智老人,长护险费用也会是一笔巨大的支出。更别说在经济放缓之下,原本就令人头疼的的筹资问题变得愈发困难重重。

  围墙内外的人们都在观望。如果只做机构,万一长护险在自己城市试点落地了呢?乐观者选择跟着政策走,率先“跑马圈地”,为可能的惊喜留出一些成长的余地。

  等待“富人变老”?

  从2000年中国迈入老龄化,到2013年开启养老产业元年,再到今年“十四五”反复强调养老,中国养老市场布局一直靠政策推动。

  尽管乐活、旅游、社交等诸多关键词不绝于耳,让整个产业变得更“时髦”,但养老的刚需,还是在养老照护领域。

  家庭场景下的失能老人数量庞大,中国现有42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他们背后是数千万家庭、上亿家庭照护者。随着失能老人基数和年轻一代压力的增大,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失能半失能老人居家养老仍是主流。

  有着逾10年从业经验的北京中民颐养养老总经理王军杰认为,“养老先是事业才是产业,首先需要政府将上亿老人、千万失能老人分类,到底这个老人需要什么服务?政府要做的是供需对接,明确老人需要什么,再帮他对接服务。”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未来30年,中国可能由“老龄化社会”过渡到“老龄社会”,一字之差背后,是老年人口急剧增长,新中国以来的三次生育潮中的前两次会在30年内集中爆发养老需求。

  养老行业正处于爆发前期,改革开放后第一代中产阶级即将退休,“未富先老”将部分转变为“富人变老”。50、60后老人们大都有过照顾自己高龄父母的艰辛,也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和付费意愿,愿意充值自己的晚年生活。王悦开玩笑说,这一群体是“有钱、有闲、有追求、有消费认知”的“四有”新老人。

  同时,他们的80、90后子女又是独生子女一代,沉重的照料压力必然求助于社会照料。养老行业正在等待他们慢慢变老,到时老年人口规模将呈指数级增长,有效需求也会大大提升。

  有限的社会资源注定难以支撑如此庞大规模的老人,届时,在家照护将成为最主流的诉求,企业们正在为此准备等待着政府出手解决支付难题,希望在市场上提前布局、抢占先机。

  尽管不如医药行业那样风起云涌,相对沉稳的养老行业也在静观其变。“一家养老院能连续经营二十年很不容易,但是如果这家养老院还是在用二十年前的模式,那它肯定坚持不到下一个二十年。”王悦说。

  随着1962-1972年婴儿潮出生的人群渐入老年之列,30年后,中国将迎来至少2.8亿规模的老年人口增长。如果不能抓住这个窗口期建立起一套符合中国式养老特点的服务体系,未来社会将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

共2页: 上一页下一页

>相关《中国式养老困局:一个最大的养老刚需市场,为什么迟迟做不起来?(2)》内容:


1、 连锁品牌卖养老餐卡在哪

理财鱼小提示:连锁品牌卖养老餐卡在哪 除了独立餐饮门店经营者,京城部分连锁化及标准化水平极高的知名餐饮品牌,也在疫情的冲击下收缩了原本积极入局的老年餐业务。布局北京市场的某快餐品牌负责人李斌(化名)表示,对尚不能给整体营收做出贡献的老年餐进行收...【继续阅读】


2、 五问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详解统筹方向和实现路径︱2022养老金大变革

近日,国务院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工作进行了动员和部署,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启动在即。 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为何重要?多年来统筹层次难以提高的原因是什么?中央和地方责任如何划分?第一财经就这些热点问题采访了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继续阅读】


3、 农村60岁老人,2022年一次性补齐3万元社保,每月领多少养老金?

理财鱼小提示:农村60岁老人,2022年一次性补齐3万元社保,每月领多少养老金? 基本养老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前者主要是在企业上班的在职员工和部分自由职业者以灵活就业身份参加的社保,后者主要是无固定工作的城乡居民参加的...【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