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理财博客空间

理财鱼

您现在的位置是:理财鱼 > 银行理财 >

银行理财

北大复旦等52人被曝科研不端,国家级科研项目为何屡现失信?

发布时间:2022-11-05 13:42银行理财 评论

北大复旦等52人被曝科研不端,国家级科研项目为何屡现失信?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报了46起2022年查处的不端行为案件处理结果,涉及52名专家学者。其中不乏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教师,也包括一些高校学院院长、知名专家。此外,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的科研不端案例依然占比较多。

从通报内容来看,这些专家学者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抄袭剽窃、伪造数据、篡改数据、重复发表、未经同意使用他人署名、委托第三方公司代写代投、盗用他人基金项目号、图片使用混乱和操作不当等。

此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曾通报多批科研不端案件。作为国家级科研项目,科研不端的现象为何屡禁不止?在专家们看来,从项目的申请和审批数量上来看,科研不端被查的科研人员仅占很小的比例,说明大部分科研人员是遵守学术规范的。但是从通报的绝对数量来看,科研不端现象不容忽视,也足以说明科研诚信问题治理的紧迫性。另外,国家正在加强科研不端行为的治理,问题不可避免会被大量发现。

近年来,各部门不断加强对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和惩戒力度。专家表示,国家对科研诚信治理进行顶层制度设计已经比较全面,但各机构在具体的执行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科研诚信建设不能只靠转发文件。

多个知名高校学者被曝科研不端

10月25日,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官网公布《2022年查处的不端行为案件处理结果通报(第三批次)》,共披露46件科研不端行为案件,涉及52名专家学者。其中既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双一流”综合院校,也包括大连医科大学、内蒙古医科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西安医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沈阳医学院等多所医学高校。

被通报的52名项目申报者中,32 名学者存在抄袭或抄袭剽窃项目申请书的问题,分别被取消申请和参与申请国自然基金项目资格3-5年、撤销已批准项目、追回经费、通报批评等处罚。此外,还涉及第三方代写代投、篡改代表性论著作者排序、盗用他人基金项目号、重复申请、数据篡改/造假、未经同意使用他人署名等不端行为,涉事学术人员也被取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资格 2-3 年等处罚。

这已是今年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报的第三批科研不端案件。此前通报的两批中,超过20名学者被调查处理,有人曾是高校原副校长,有人被永久取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资格,也有人被通报批评,撤销项目并追回已拨资金。

过去几年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曾多次通报科研不端行为的案件。仅在2021年,就有292 位责任人和7家依托单位被处理。

中国新闻周刊注意到,此前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印发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办法》,其中指出,违反评审行为规范、科研伦理规范等行为,将被认定为项目科研不端行为。此外,基金委还加大了“主动出击”力度,通过“项目相似度检查系统”查处一批科研不端行为。

作为国家级项目,为何科研不端的行为屡禁不止?有学者提醒,从项目的申请和审批数量上来看,因科研不端被处理、通报的学术人员只是少数,以2021年和2022年为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别受理了超过27万和29万个项目申请,决定资助的项目数量在4.5万至4.9万之间。此外,通报涉及的问题并非过去一年内出现的,而是对多年问题的反馈。

“虽然只是少数,但也足以说明目前整体科研诚信问题治理的紧迫性,知名学校和高学历人才都存在这些问题,何况普通学校和学者?”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袁军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从通报内容来看,传统的伪造、篡改问题一直存在,同时也出现了伪造同行评议、买卖论文、不恰当署名等情况,这也是国际上关注的一些问题,此外,违反伦理的现象也越来越多了。

在袁军鹏看来, 国家级项目的科研不端行为屡禁不止,一方面是科研人员自身的自律不足,另一方面或许也是科研内卷的侧面体现——现有的评价机制导致每年申请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竞争激烈,一些人为了晋升、提拔等自身利益,不可避免地想走捷径,除了对论文动手脚以求发表高影响力的期刊,甚至还会在项目评审时打招呼、请托等。

《暨南大学学报》编审王景周则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科研不端案件中出现不少知名专家学者,一方面是因为名校、名专家获得国家基金的立项的数量较多,而且科研不端已经渗透到学术界的多个层次,具有较强的普遍性;另一方面是因为署名不当,比如不端行为者未经知名专家学者同意而使用其署名或项目,知名专家在其无实质贡献的论文中挂名或挂项目。

中国新闻周刊注意到,今年年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官网发布的《关于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中提及,在填写论文等研究成果时,根据论文等发表时的真实情况规范列出所有作者署名,不再标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现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开通了科研不端行为举报系统,规范了流程,畅通了渠道;Pubpeer、Retracton Watch等平台及期刊、出版商、学术‘侦探’等持续曝光国际论文的造假行为,尤其是大量来自‘论文工厂’的论文被Nature、Science等国际著名期刊追踪报道”,王景周说,问题论文的曝光同时也揭开了其所关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存在的各种违规行为。国际论文发表的门槛更高,所以涉及到的名校、名专家也较多,当然造成的影响也更加恶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规范和强化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和处理的基础上,对不端案件处理结果的通报越来越及时,2019年后呈常态化,影响面广、威慑力强。

科研不端的案件通报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向媒体回应,目前只针对个人发布违规通报,后续若对相关院校做出处罚,会进一步公布。此外,这些科研学者所任职的部分机构也作出了相应的回应。例如,《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在5月份撤销了天津大学教授汤华的编委资格。

生物科学、医学领域成为重灾区

值得关注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今年通报的三批案例中,生命科学及医学领域再次成为“重灾区”。

例如,江苏师范大学健康科学学院院长郑元林及吴冬梅、陆军等人的团队,有35篇论文存在图片或数据造假、编造研究过程和未经同意使用他人署名以及项目结题报告中存在虚假信息等问题。天津医科大学教授汤华等发表的32篇论文,存在图片不当操作及实验数据混乱等问题。

共3页: 上一页下一页

>相关《北大复旦等52人被曝科研不端,国家级科研项目为何屡现失信?》内容:


1、 北大资源文化公司天竺园区获顺义区政府引导资金支持

北大资源文化公司天竺园区获顺义区政府引导资金支持 2022-11-04 17:34·华夏时报 11月1日,文化公司传来喜讯,在此前申报顺义区政府项目引导资金的专项工作中,经过团队积极推动和不懈努力,天竺园区从近两百家申报单位中脱颖而出,成功获得顺义区政府500...【继续阅读】


2、 Q3净利润同比增长超三倍 北大荒:秋粮已全入库,Q4不受气候影响

北大荒是我国种植业上市公司和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拥有16家农业分公司,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大豆为主,2022年计划生产农作物119.4亿斤。 财联社10月26日讯(记者 王平安 刘建) 受益于粮食景气度持续上行,北大荒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超3倍。财联...【继续阅读】


3、 11名新教师7人来自清华北大,名校毕业生向二三线城市的中学扩散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硕博毕业生扎堆任教的现象,正在由深圳中学、北京人大附中这样的一线城市“牛校”,向二、三线城市的中学扩散。 最近,浙江省温州中学公布了今年招聘上岗的新任教师,11人中有7人毕业于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1人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人...【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