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理财博客空间

理财鱼

您现在的位置是:理财鱼 > 理财方法 >

理财方法

鲁迅在东亚,与人类的境遇重逢

发布时间:2021-12-20 18:33理财方法 评论

鲁迅写过一句话:“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病逝。第一天有将近4500人前往吊唁,第二天又到了3000多人。日本人内山完造和鲁迅是好友,由他来联系当时的万国殡仪馆安排出殡事宜;治丧委员会也成立了,蔡元培、宋庆龄等都在其中,不仅如此,鲁迅去世还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重视,连当时的苏维埃中央政府都发电报表达了哀悼。

鲁迅在东亚,与人类的境遇重逢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病逝。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锋和旗帜,既是中国文学向外推广的招牌,也是外国读者了解中国的第一扇窗口,因此有广泛的海外影响力。

鲁迅太“大”,他的海外传播也正如他在国内的影响力一样,在不同时间和地方被不同的人各取所需,又因时代变迁而呈现错综复杂的面貌。


鲁迅在西方拥有一定的读者和研究者。

鲁迅在东亚,与人类的境遇重逢


鲁迅在西方拥有一定的读者和研究者。

值得一提的是,1966年以后,西方抱着“了解中国”的目的去接近鲁迅,法国知识界对中国的兴趣暴涨,萨特、福柯等一批作家、思想家都对席卷中国的左翼文化表示出浓厚兴趣,作为了解中国文化,尤其是左翼文化的窗口,一批鲁迅作品被翻译到法国。

但是,由于鲁迅的文章根植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土壤,与西方读者的文化经验相去甚远,因此,鲁迅在西方的接受程度远不如在东亚国家。

日本:观照生而为人的困境和突围


青年时代,鲁迅“走异路,逃异地”而东渡日本,日本成为鲁迅一生瞭望世界的重要窗口。

鲁迅在东亚,与人类的境遇重逢


日本成为鲁迅一生瞭望世界的重要窗口。/图·unsplash


日本向来是传播和研究鲁迅的重镇,鲁迅去世不到一年,日本就出版了《鲁迅全集》,比中国还早一年。

鲁迅的《藤野先生》、《故乡》等文章也是日本教材的保留篇目。

日本作家也从鲁迅那里获益良多,除了大江健三郎以外,太宰治有一部以鲁迅为主人公原型的长篇小说《惜别》。

鲁迅在东亚,与人类的境遇重逢


藤野先生。

此外,日本还有一批以竹内好、丸山升等人为代表的鲁迅研究专家,这些人的鲁迅研究水平之高,在相当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国的鲁迅研究。


日本人为什么对鲁迅兴趣浓厚?


一是鲁迅曾留学日本,与日本友人有良好的私人往来;二是鲁迅对黑暗的直视、对人性和国民性的省察贴近日本的文学传统;三是鲁迅的反抗精神,对战后被占领的日本国民压抑的心境起到激励作用。


丸尾常喜,东京大学教授、日本鲁迅研究界权威学者,在学术领域,丸尾常喜的鲁迅研究在日本被誉为继竹内好“竹内鲁迅”、丸山升“丸山鲁迅”之后的“丸尾鲁迅”。

鲁迅在东亚,与人类的境遇重逢


丸尾常喜的名作《人与鬼的纠葛——鲁迅小说论析》在日本出版后评价很高。


丸尾常喜的名作《人与鬼的纠葛——鲁迅小说论析》在日本出版后评价很高,随后被翻译成中文,为国内鲁迅研究注入了重要的域外视角,《耻辱与恢复——〈呐喊〉与〈野草〉》也在之后问世华人世界。


《明暗之间:鲁迅传》是丸尾常喜所写的鲁迅传记。《明暗之间:鲁迅传》与其过往研究略有不同,是专门面向大众读者撰写的鲁迅传记,以通俗的视角讲述了鲁迅的独特之处。


丸尾常喜生前曾说:“观照鲁迅,是为观照我们生而为人的困境与突围。无法踏进光明,亦无法退回黑暗,于大时代的夹缝中艰难安放自身;忽而爱人,忽而憎人,在对世界的祝福与诅咒中寻求真的尊严;斗土的坚毅、清醒、英勇背后,携着普通人的迷惘、彷徨、恐惧。”


在书写伟大之前,他将鲁迅还原为人。

鲁迅在东亚,与人类的境遇重逢


在书写伟大之前,他将鲁迅还原为人。


《明暗之间:鲁迅传》以地方分章——从绍兴、南京、日本到杭州、北京,再到厦门、广州与上海,以时间为线索,道出鲁迅的一生——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走异路,逃异地;旧式婚姻的不幸,重获真爱的犹疑;兄弟感情的破灭,同侪后辈的攻击;异国生活的苦闷屈辱,提倡新思的无人响应;公务生涯的寂寞厌倦,大学教场的幻灭失落;过去的世界不断侵袭,将来的世界尚未成型……


丸尾常喜将鲁迅的作品融入他的人生经历之中,对照作品角色找出原型,如此一来,不仅从鲁迅的视角去看待他所经历的时代与社会,更能理解他创作的缘由,深刻体会其作品背后的深意。通过这本书,鲁迅其人及其作品,还有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与社会,都——重现。

鲁迅在东亚,与人类的境遇重逢


丸尾常喜将鲁迅的作品融入他的人生经历之中,对照作品角色找出原型。


丸尾常喜说:“在思考鲁迅的人生时有几个可以被料想到的视角,而我试图思考的立足点是:作为一个将过渡性中间物视为自身命运并加以承担的人,他是如何在仅此一回的生命中活下去的。”


丸尾常喜写道:“鲁迅认为自己的文章不可能是盛开的蔷薇,也不是香气浓郁的兰花。而他甘愿忍受这种命运。为了让中国这片大地有朝一日能够迎来百花齐放的季节,他宁可选择成为泥土。而要化为肥沃的泥土,就必须首先变成腐朽的杂草。”


中国学者秦弓1991年赴日留学,在丸尾常喜的指导下研究比较文学。

共3页: 上一页下一页

>相关《鲁迅在东亚,与人类的境遇重逢》内容:


1、 语文教材里的鲁迅,“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如果问谁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作家,鲁迅必然榜上有名。这与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中频频出现的鲁迅课文有着紧密的联系。数个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里,鲁迅都是被选收篇目最多的作家之一。 正因如此,在国内众多作家中,鲁迅成为特别的存在,他在国人心中占据着重...【继续阅读】


2、 学者林贤治,鲁迅的不同文本,分别为我们映照出了什么?

临终前,他写下杂记《写于深夜里》。他还曾有过一种设想,即...【继续阅读】


3、 羽生结弦挑战4A首次成功(人类花滑历史上的一大突破)

全日本花样滑冰锦标赛暨北京冬奥会选拔赛在埼玉超级体育馆举行开幕式,羽生结弦将完成本赛季的首秀。而赛前的公开练习中,羽生结弦4A首次落冰,这已经是人类花滑历史上的一大突破! 谁看了不说一句,羽生结弦真是神仙!!! 给各位圈外不看花滑的朋友科普...【继续阅读】